九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一个充满收获与喜悦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9月12日,中华诗词之市,一个充满丰盈内涵的城市文化名片,花落濮阳。这是我市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它为全国文明城市濮阳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一份鲜活的文化载体,更多了一份濮阳人对诗意生活的浪漫向往与追寻。
诗词文化源远流长
濮阳,是一片充满诗意的热土。中国诗歌的源头在《诗经》,《诗经》收录诗歌305首,其中“风”诗160首,出自濮阳一带的“卫风”就达39首。
受“卫风”濡染,濮阳诗人辈出。古有“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北宋词人陈与义、明代翰林编修刘矩、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等;今有张之、张子琳、张满飚、许清林、闫震、杨泽远等一批诗词领军人物和著名诗词作者……
建市以来,我市一直十分注重弘扬诗词文化。1994年,濮阳市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并创办了会刊《河朔诗词》,著名诗人臧克家欣然为刊物题名。20余年来,濮阳市诗词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从1988年开始,台前县、濮阳县、南乐县、华龙区、范县、清丰县等县区相继成立诗词组织,出版诗词刊物。在注重诗词创作的同时,我市的诗词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也在不断创新。2006年年底,我市举办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1200余人参加,并开始打造“新年诗会”诗词品牌。2007年,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成立,在更大范围内聚集起更多的诗词爱好者。
10年间,我市共建立协会、学会、诗社、沙龙等社团组织40余个,各级诗词组织的会员达5000余名,命名诗词创作活动基地20余个、演讲朗诵示范基地10余个。每年,我市组织诗词专题讲座100余场,举办诗歌朗诵沙龙等活动数百场。
诗词之花花开遍地
在龙都濮阳,无论是在高速路口、主要街道、街头公园,还是在菁菁校园、居民社区、企业单位,一幅幅以诗词做背景的宣传画,带你静静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
打开手机短信、翻开报纸杂志、聆听音乐广播,总会有一篇篇优美的诗文蕴含其中,让你在繁忙的工作中慰藉精神。
在每一个新年、清明、端午或者中秋,以诗词为主题的专题展览、讲座、晚会随处可觅,群众触手可触身边那变化多姿的诗词文化……
市审计局成立了诗词活动办公室,成立了诗社,创办了诗词杂志,全局上下读诗、赏诗、作诗蔚然成风;华龙区瑞景新城小区开设社区诗社,利用节假日开展诗词交流活动,引导居民参与活动,普及诗词知识,提高诗词鉴赏水平;濮阳县后郑寨村、西辛庄村,设置了诗廊、诗亭、诗碑等设施,村民闲暇游玩时背诵诗词成为新风尚;台前县绿苑小区绘制诗词文化墙500余平方米,建设诗词文化亭2座,设立户外诗词牌50余块,让广大居民在休闲散步中接受诗词文化的熏陶,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
在诗词文化的长期熏陶中,我市涌现出了市实验中学出口成诗的王小丫等一批小诗人、小作家;塑造了台前县梁集村农民诗人玄述贵及三个诗人儿子,其家庭被中华诗词学会专家命名为“诗词之家”;濮阳县退休干部滑银生长期专注诗歌创作,诗作被中华诗词学会图书编著中心选中,出版诗歌专著4册……
这些灿若星辰的成绩,得益于我市在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过程中,扎实开展诗词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六进”系列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写诗,在社区设置诗词楹联展示处,举办农民诗会、乡村赛诗会,规划建设诗碑、诗廊等,让诗词如春雨般悄然沁入人们的心田。积极推进诗词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诗词之乡等创建活动。目前,我市已有中华诗教先进单位7家、省级诗教先进单位13家、市级诗教先进单位40家;台前县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濮阳县、华龙区成功创建河南省诗词之乡。
诗词创建硕果累累
濮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诗词文化在这片大地上绵延不绝,薪火相传,润物无声,历久弥新。
去年年初以来,濮阳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保持态势、创新优势、转型升级、赶超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不断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增强濮阳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与我市深厚文化底蕴相匹配的文化强市,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2015年5月,市委、市政府站在繁荣发展濮阳文化的全局,作出创建中华诗词之市战略决策。专门成立了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文联,统筹统领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下发了《濮阳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内容、步骤和保障措施,为创建工作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实效化提供保障。去年5月20日,我市召开了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动员会,掀开了轰轰烈烈争创中华诗词之市的序幕。
在随后1年的时间里,我市不断普及诗词文化,丰富创建内涵,让诗词创建融入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中;支持、培育诗词社团,形成了诗词学会、演讲朗诵学会、诗经研究会“三会闹海”的生动场面;将中华诗词之市和河南省诗词之乡创建统一步调、市县联动、统筹推进,实现了区域互动的共振效应。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创作出版活动,先后出版《濮上放歌》《诗满龙乡》等多部诗词专集,出版个人诗集300余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2000余篇;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并重,先后邀请中国煤矿文工团名誉团长瞿弦和、广西大学硕士生导师杨学明、省诗词学会会长何广才等专家教授来濮交流指导;组织人员赴湖北省黄冈市考察学习;在北大举办我市青年吟唱家个人专场《诗风琴韵―――张中亚弦歌音乐会》,很好地展现了濮阳诗城创建成果。
3月29日至4月2日,中华诗词学会考察组一行3人对我市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进行考察验收,我市顺利通过考核组验收。9月12日,中华诗词之市授牌仪式如期举行。
“诗意融融满龙都,卫风故地铸诗城。”中华诗词之市的桂冠花落濮阳,标志着“诗意濮阳”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永恒的城市家园,需要崇文向善的书香诗情沐浴,需要启智增慧的文化熏陶,需要承继传统的文化润泽。濮阳将以荣获“中华诗词之市”称号为契机,积极传承诗词文化,讴歌时代发展,推进创作繁荣,努力把诗城建设工作不断推向新阶段,把濮阳建设成为生机勃勃、魅力四射、充满诗情画意的书香文润之城。(记者 段利梅 实习生 王淑婧)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