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卫风故地铸诗城
——我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活动综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3-28 06:06:49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上古时期,濮阳就是华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颛顼建都,仓颉造字,周朝的卫国在此建都400余年。1983年,濮阳建市。1987年,“中华第一龙”的出土使濮阳被誉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

濮阳,是一片充满了诗意的热土。中国诗歌的源头在《诗经》,《诗经》收录诗歌305首,其中“风”诗160首,出自濮阳一带的“卫风”就达39首。春秋时期,孔子居卫10年,兴“私学”倡教育,并把《诗经》作为主要教材之一。

受“卫风”濡染,濮阳诗人辈出。古有“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北宋词人陈与义、明代翰林编修刘矩、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等;今有张之、张子琳、张满飚、许清林、闫震、杨泽远等一批诗词领军人物和著名诗词作者……

文化的绵延不断,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作为中华诗歌的源头地域,2015年5月,刚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濮阳,作出了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决定,向一个富有诗意的新目标坚定前行!弘扬诗词文化打造诗韵龙都

建市以来,濮阳一直十分注重弘扬诗词文化。1994年,濮阳市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并创办了会刊《河朔诗词》,著名诗人臧克家欣然为刊物题名。20多年来,濮阳市诗词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级诗词组织会员5000多名,有协会、学会、诗社、沙龙等社团组织40多个,诗词创作活动基地20多个,先后出版《濮上放歌》《诗满龙乡》等诗词专集多部,出版个人诗集300多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2000多篇。从1988年开始,台前县、濮阳县、南乐县、华龙区、范县、清丰县等县区相继成立诗词组织,出版诗词刊物。

在注重诗词创作的同时,我市的诗词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也在不断创新。2006年年底,我市举办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1200多人参加,并开始打造“新年诗会”诗词品牌。2007年,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成立,在更大范围内聚集起更多的诗词爱好者。10年间,我市成功举办10届新年诗会,建立10个朗诵示范基地,并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60多场大型诗歌朗诵会,大型综艺晚会几乎都有诗歌朗诵作品点题。

我市诗词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书记何雄曾特意把濮阳女诗人的作品集作为礼品赠给受表彰的女企业家代表;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市的诗词活动。市、县各有关单位、部门和诗词社团经常性组织开展诗词创作和诵读活动,使创作诗词、诵读经典不再是诗人和圈内人士的专利,逐渐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和市民百姓的雅兴,“诗韵龙都、书香濮阳”已成为濮阳的一道亮丽风景。

重谋划抓亮点扎实推进创建

曼妙的音乐、唯美的背景、精致的诗词,一切都那么优美典雅,令人如醉如痴……这是今年1月5日濮阳市举行的“诗意濮阳诗润龙乡”第10届新年诗会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像这样的诗会,无论在市城区还是在县城,无论是在机关单位还是学校课堂,你经常都能看到。

自2015年5月20日召开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动员会以来,我市强谋划、细分工,抓亮点、找载体,扎扎实实推进“中华诗词之市”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章立制,夯实创建基础。我市专门成立了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濮阳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全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会议,并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强力推进创建活动。成立濮阳诗经研究会,使濮阳有了《诗经》研究的专门组织,为全市《诗经》研究搭建了平台,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加强活动宣传。通过召开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新闻发布会,运用传统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报道力度,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强大的创建声势。

狠抓“六进”,助推创建见实效。扎实开展诗词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六进”系列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读诗、赏诗、写诗,在社区设置诗词楹联展示处,举办农民诗会、乡村赛诗会,规划建设诗碑、诗廊等,让诗词如春雨般悄然沁入人们的心田。积极推进“诗词教育先进单位”创建、“河南省诗词之乡”创建等活动。目前,已有市级“诗教先进单位”40家、省级“诗教先进单位”13家,台前县、濮阳县成功创建“河南省诗词之乡”。加强创作出版活动。面向全市征集主题为“爱家乡兴濮阳”诗词作品,目前已征集作品2000多首,经过遴选,首批优秀作品已结集出版。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专场朗诵诗会、诗词交流活动等主题活动。据统计,目前我市累计有20多万人次参与各种主题活动。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