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了一夜大风,74岁的河南濮阳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惦记蔬菜长势,一大早赶到了村农业种植基地。玻璃温室内,一排排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已长到三米来高,村民站在电动升降梯上疏花疏果。“遇到坏天气,没受影响吧?”李连成问。
村民郭美艳指了指头顶的遮阳网和补光灯:“温室有200多个传感器,可以自动关闭天窗,还有补光灯模拟日照,一切运行正常。”
30多年前,李连成凭借种植大棚蔬菜先富了起来。1991年担任村支书后,他带领大家发展蔬菜大棚种植,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年全国两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连成向大家推荐了村里特产——西红柿。回村后,他召集村“两委”干部,开了一场宣讲会,总书记《论“三农”工作》是学习重点。“‘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书里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李连成说,“书里还提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咱们村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把智慧农业坚持做下去。”
不久后,一场西红柿种植培训会让村农业种植基地成了“课堂”。在李连成召集下,西辛庄和周边乡镇的50多名种植户围坐一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大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操作,系统掌握了物联网监测、水肥智能管控等现代农业技术。“智慧农业不是淘汰农民,而是让咱们成为‘新农匠’。”在育苗工厂,李连成蹲下身轻抚嫁接苗的接口。李连成说,村里发展急盼人才和技术,他想把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整理成操作手册,让更多村民用得上。
原载于《人民日报》4月23日第十版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