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9月30日电(张芳发)“贫困户的事就是咱自己的事,贫困户有困难咱就应该帮,让贫困户顺利脱贫,是咱第一书记的责任。”
河南省清丰县马村乡白马杨村第一书记宋胜勇把贫困户当亲人一样,想贫困户所想,急贫困户所急,帮贫困户排忧解难。
两年前的2015年9月7日,清丰县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管理所所长宋胜勇根据组织选派,到马村乡白马杨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
走访贫困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成为宋胜勇扶贫工作习惯。
为了解情况,他把全村贫困户情况制作成台账,挨家挨户走访,有的贫困群众去一趟见不着人,就去第二趟、第三趟,有的户跑好多趟还见不着面,他就不厌其烦地等。
走访贫困群众时,他曾遇到一户群众申请贫困户时让他犯了难。
杨四宗是白马杨村一名普通群众,家里三个儿子,均已成家,老两口独自生活,他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看到村里很多人申请了贫困户,他也找宋胜勇申请贫困户。
经过走访了解情况后,发现杨四宗不符合贫困户条件,宋胜勇就三天两头找杨四宗讲原则、讲政策、讲贫困户申请的标准,终于使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无话不说。逢年过节时,宋胜勇还自掏腰包慰问杨四宗。
走访贫困户时,曾遇到一个“钉子户”。
宋胜勇走访贫困户张景森时多次碰壁,敲门不开,打电话总说在外地,就是不见面,让宋胜勇感到非常蹊跷,不知道张景森心中却隐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18年前,张景森遭遇灭顶之灾,丈夫才28岁就死于交通事故,生活打击曾让张景森一蹶不振,三个孩子最大的才8岁,最小的4岁。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该怎么生存?一度成了张景森的艰难选择。
面对着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她没有选择改嫁,而是选择了与艰难困苦为伴。
如今18年过去了,她在艰难困苦之中把三个孩子拉扯大了,两个女儿相继出嫁后,上高中二年级的儿子又患上“尿毒症”。
她拉着儿子往上海、天津、北京不停地跑,多年的积蓄花了精光也没看好病。
因为怕儿子患“尿毒症”被邻居知道影响婚姻,每次从外地看病回家,张景森选择天黑后才悄悄进家。
这次作为第一书记的宋胜勇的走访,把张景森难为得快失眠了。
同意第一书记宋胜勇去家里走访,儿子患病的事就保不住秘密了,不同意第一书记宋胜勇走访,搪塞不过也快编不出理由了。
无奈之中,张景森把儿子患病的秘密讲给了第一书记宋胜勇。
看到张景森家徒四壁,宋胜勇知道情况后,马上为张景森的儿子送去1000元现金和生活用品,接下来,又利用各种渠道和办法为张景森的儿子捐款6万余元。
(二)
哪里有贫困户,哪里就有宋胜勇的身影,走访贫困户唐花翠家时,她家的景象让宋胜勇久久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由于没钱买煤球,唐花翠在院子里堆满了密密麻麻的辣椒秸秆,破烂不堪的房屋四处透风,两个孩子穿着和季节不相称的旧衣服,眼眸中充满着期待和伤感。
为帮助唐花翠,宋胜勇定期买米、买面、买油,给两个孩子买书包、买衣服,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
为及时方便帮助贫困户,宋胜勇印制了2000张便民服务卡,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哪家贫困户有困难,就可以马上找到第一书记。
宋胜勇驻村帮扶便民服务卡上的电话成了村里的热线电话,无论白天深夜,只要电话想起,他都会倾听群众的心声,从无怨言。
(三)
想贫困户所想,急贫困户所急。
白马杨村离县城近20公里,村里的一些贫困户上有老、下有小,去远地方打工走不出去,近地方找不到挣钱的门路。
宋胜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想尽一切办法为贫困户谋划脱贫路子。
宋胜勇拉着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成员跑郑州、北京等地方积极寻找门路,终于在2016年10月筹集资金20万多元,建成了400平方米的扶贫就业点,使村里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家里孩子小,没法去远地方打工,自从宋胜勇书记给俺建成了扶贫就业点后,我既能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又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了。”贫困户左改忍逢人便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宋胜勇闲不住,一有空闲时间,就在白马杨村子里转悠,一方面听民声、察民情,了解情况;另一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主动探寻对策。
白马杨村的大路、小路、街道,村里人知道的,宋胜勇走过;白马杨村民不知道的,宋胜勇也走过。
白马杨村有东西街道两条。其中前街年久失修,长期以来出行难问题反映强烈。
为改变白马杨交通现状,宋胜勇争取资金130万元,把一条3000米长的泥水路修成了柏油路,以前群众卖金银花要跑很远的地方,自从修建了公路后,再也不用为销售发愁了。
两年来,他先后筹集资金366万余元,修建了一座村内桥梁,新打农业灌溉机井48眼,240户群众用上了天然气。
说起宋胜勇为群众办的好事,像熟了的葡萄一样,一嘟噜一串串,说也说不完。
宋胜勇心中装满了贫困群众,对待贫困群众像亲人一样说到、做到,以实际行动温暖着贫困群众。为了贫困户的冷暖,宋胜勇曾失去了很多亲情,可他走在白马杨村的街道上,偶遇不曾相识的群众问候他,这让宋胜勇感到很值得。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