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委书记何雄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文明创建工作,领导重视制度化久久为功
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
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基层,迈向品牌化、常态化、长效化
“文明交通”等“六文明”活动成为濮阳街头的亮丽风景线
濮阳建成我省首家“好人馆”,“好人群体”释放“好人效应”
让文明浸润孩子的心灵,濮阳市实验小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
这是必将载入濮阳文明建设史的一天,这是让近400万濮阳人民感到无上光荣的一天——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濮阳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濮阳市委书记何雄赴京参加表彰大会,并和其他与会代表一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在濮阳全市上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能够继续获此殊荣,更加让人兴奋鼓舞。”何雄深有体会地说,“濮阳人民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用更加铿锵的步伐和坚定的信心,一如既往地持续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
濮阳,永不停歇追逐文明的脚步。
惠民实事排第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漫步在濮阳街头,一花一木一景,一笑一语一行,无不述说着文明创建为它带来的新内涵。
人行道平坦了,这是最近经过开州中路的濮阳市民感觉到的“小确幸”,也是濮阳市委书记何雄的一份牵挂。不久前的一个清晨,何雄一行骑着公共自行车穿大街、过小巷,第一时间发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行至开州中路时,他指着一处破损的路面叮嘱道:“行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绊倒,要尽快改造提升。”
自2015年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来,濮阳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龙头工程”,坚持领导重视制度化、创建活动生活化、道德建设项目化、城市管理精细化、以城带乡常态化的“五化”工作法,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创建难,保住创建成果难上加难。濮阳实行市级领导包街制度,全体市级领导统筹协调、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创建工作也赢得了群众的全力支持,全市人民心朝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真正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创建格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单纯地去争荣誉,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让百姓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锦印说,解决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是濮阳文明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最贴近市民的地方。自今年6月下旬开始,濮阳市600多个政府单位的党组织进驻社区共联共建,2万余名在职党员下沉到社区“网格”,认领为居民服务的项目和岗位,协调解决社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如火如荼,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大事”有着落,居民微心愿等“小事”有回音。
贾师傅是在东风菜市场呆了20年的“老菜农”,最近他添了个新爱好,在朋友圈里“晒”市场:“原来一走一脚泥,现在粉刷过后又平整又得劲。市蔬菜质量检测中心每天来抽样检测,顾客买得放心,我们生意也越来越好。”
濮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多条断头路打通,多条主干道拓宽,交通分流措施落实,濮阳市民出行有了极大方便;投入2.4亿元改造“三无小区”,大力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九河贯城、九湖映城、五泽润城”的城市生态水系多环成网,“三带、双环、百园”的城市生态绿系稳定成形。
濮阳的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百姓的幸福之感越来越提升。
崇德向善最流行
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牢牢记呀记心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坚定实现中国梦理想信念……”濮阳市各中小学校园内,这首由濮阳人创作的歌谣——也是目前全国第一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歌谣,正乘着稚嫩动听的童音,在城市的上空回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濮阳文明创建始终,更成为涵养城市之德的灵魂工程。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六文明”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以“全力干好八小时,用心做好手上事”为主题的全民敬业行动已成时尚,崇德向善、文明守礼的社会风气让街头巷尾充满阳光。
“不剩菜,不剩饭”“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这样的标语在濮阳的大小饭店随处可见。临近中午,市民李先生邀请几位朋友一起吃饭,服务员贴心地提醒说:“菜量比较大,有些您可以点半份。”小细节透露大文明,餐桌文化、交通秩序、诚信“红黑榜”等城市文明的窗口,显现着濮阳落细落小落实的“功夫”。
几乎是同一时间,濮阳市公用事业局“老李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放下了手中的碗筷。“水管爆了?别着急,我马上到!”尽管承担着24小时为全市近15万用户提供水、气、暖免费维修服务的任务,成立19年来,“老李服务热线”却始终保持着100%的电话处置率、处置及时率、99%以上用户满意率。这只是濮阳爱岗敬业典范的一个缩影,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无处不在,为濮阳汇聚起赶超发展的无穷力量。
榜样是旗帜,指引着方向。“濮阳的‘好人群体’不断涌现,‘好人现象’正在日益放大。”据濮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崔清林介绍,该市有2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4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0余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0余人入选“河南好人榜”,110余人被评为省、市道德模范。这些凡人义举就如一支支点亮的蜡烛,让人满目光明,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
志愿之城别样红
“大爷,这个册子上有党的十九大报告部分内容,您有啥想了解的可以问我。”“大娘,这是居民医疗手册,您可以看看最新的医疗政策。”近一段时间,濮阳市东方花园社区里出现不少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以义务宣传员的身份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
“志愿红”——濮阳文明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作为全国“志愿之城”试点城市,濮阳的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70万人,市城区每3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投身做公益,已经在濮阳蔚然成风。在文明荣誉殿堂里,仅国家级别给予濮阳的认可和表彰就有10余项,中央文明办先后4次在濮阳举行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濮阳市龙城广场西侧,一间木制的“爱心小屋”门口,志愿者陈娜耐心地招呼着前来捐赠的市民:“大家闲置的衣物、书籍、玩具可以放置在这里,供有困难有需要的人随时取走。”这间只有六七平方米的小屋不仅是承载善意的场所,也成为濮阳人心中的“网红”。
长效化、品牌化,是濮阳大多数志愿服务项目的共同特点。每月的第一个周六,“爱·周六”在该市18个居民小区和4个居民广场定时展开,3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6万余名志愿者为小区居民提供水、电、气、暖维修和医疗保健、理发磨刀等免费服务。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是“全民公益日”,各单位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义诊、清洁家园等活动。“心愿墙”“待用快餐”“爱心粥屋”等声名远播,宋丽萍爱心志愿服务队、“龙舞韵”文艺活动、唐小宫随手公益等志愿品牌越擦越亮。
濮阳志愿服务的“暖流”缘何能够涓涓不壅?专项基金的“活水”提供了源源动力。今年9月,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与濮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启动“志愿濮阳”专项基金,关爱“老石油”、关爱失依儿童等项目公开接受社会各界资金捐赠,目前已筹措善款300多万元。通过建立社会化的筹资融资渠道,濮阳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样本。
书香文润气自华
濮阳市行政服务大厅内,来来往往的人流正有秩序地办理各种业务。等候的间隙,不少市民顺手从座位旁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抓紧片刻的读书时光。像这样的便民书架,在濮阳60余个市直单位的大厅和服务窗口举目可见。
如果说道德建设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和修为,那么文化建设更塑造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把全民阅读纳入到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基层创建活动中,濮阳全力打造“书香文润之城”,在家庭文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掀起文化热潮。
“出了门就到图书馆,太方便了!”在水景湾社区居住的刘晓娜告诉记者,自从市图书馆的社区分馆开到家门口,她的孩子周末不再沉迷游戏,而是与她一起徜徉书海。据介绍,这样的社区分馆在濮阳共有20个,与濮阳市图书馆新馆、老馆的无障碍借阅、大流通服务,让市民有书可看、有地方看书。
读书空间拓展的同时,濮阳的读书氛围也日益浓厚。濮阳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组建成立,吸纳40余个阅读推广组织加入全民阅读推广队伍中,形成全民阅读“大合唱”;3个“全国书香之家”、200余个“书香家庭”持续引领,与“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和睦家庭”共树文明家风。
以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为契机,中华经典诗词“强势回归”濮阳广大干部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的视线,“市民文化大讲堂”等读书讲座及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戏曲进校园”开创崭新局面,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道德与文明要从娃娃抓起。濮阳利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引导中小学生开展向先贤先烈献花活动、“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向国旗敬礼”活动等。在此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濮阳有7所学校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校园,成为全国入选学校最多的城市之一。
文明花开,塑造了城市的“筋”与“骨”,也绽放了城市的“灵”与“魂”。
对于未来,濮阳市市长宋殿宇充满期待:“我们必须再接再厉,持续巩固创建成果,以创建促各项工作提升,让广大市民共享美好生活。”
文明,是濮阳的执着追求,永无止境的幸福接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本报记者 王映 本版照片由僧少琴摄 本报通讯员 张晓静)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