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时政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战高温防虫害——
农业专家为农作物抗热减灾“把脉问诊”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7-22 06:54:51   

连日来,我市持续遭遇35℃以上高温天气,局部超40℃。为科学应对长时间高温高热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7月20日,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专家专门给出农作物抗热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大豆:分阶段应对高温灾害

极端高温正严重威胁夏大豆的生长发育。专家介绍,苗期高温会导致叶片灼伤卷曲、生长停滞,影响光合效率,阻碍根系发育。花荚期高温会使花粉活力骤降、授粉不良,落花落荚率飙升,幼荚发育停滞。鼓粒期高温带来的干旱会使大豆籽粒灌浆受阻,百粒重下降,瘪粒增多。因此,要分阶段应对高温灾害。苗期到分枝期,主要考虑保苗促根,及时灌溉补墒,可选择清晨或傍晚小水沟灌、滴灌或喷灌,切忌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同时,可喷施抗逆制剂,提高植株抗高温能力。花荚期,除了及时浇水降温或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高温能力外,还可进行人工辅助散粉,7时至9时,可用竹竿轻扫豆株或无人机低空扰动,促进花粉散播。鼓粒期,需保证土壤水分,避免高温干旱逼熟,可补施“增重肥”延长叶片功能,促进籽粒饱满。

另外,高温高湿还会导致田间病虫害滋生,要做到早查早治、科学选药。喷防作业时间应选在清晨或日落后,避免药液蒸发与药害。遇到叶片微卷等轻度热害,可灌水加喷施叶面肥,即可恢复生长。遇到大量落花落荚等重度热害,需及时剪除顶部无效枝,减少养分消耗,然后追施尿素+硫酸钾,促进侧枝结荚,喷施芸苔素+氨基酸叶面肥,激发植株潜能。

玉米:做好水分和营养调控

当前濮阳市大部分夏玉米正处于大喇叭口期,部分早播地块即将抽雄散粉。这一阶段是玉米肥水需求旺盛且生长关键的时期,持续的高温干旱会干扰雌穗正常分化发育,增加秃尖、缺粒等风险,并且破坏花粉活力,导致玉米减产。

要做好土壤水分管理。在玉米根部扒开地表以下10公分土壤,手握不成团,说明达到中旱及重旱,需进行紧急灌溉。如叶片全天卷曲,叶缘干枯发黄,底部老叶发黄脱落,则属于重度缺水。应实施早晚错峰灌溉,避开正午高温时段,以减少水分蒸发损失。采用沟灌或滴灌方式,优先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漫灌时应避免地表长时间积水。

高温高热下,还要做好玉米的营养调控,补充速效磷钾和微量元素,提高玉米抗高温能力。结合浇水,拔节至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以满足这一时期玉米对氮肥的需求。抽雄前期,应综合防病、治虫,有条件的地块,可同时用植保无人机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预防锈病、叶斑病、蚜虫、玉米螟等,增强植株活力,延续叶片功能期。

花生:做好适期灌溉和化学调控

目前,我市春播花生已进入饱果期,麦套花生处于结荚期,夏播花生处于花针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持续高温干旱不仅会使土壤温度升高、干燥板结,导致果针难以顺利入土,使有效花针数量减少,还会阻碍荚果发育,降低植株抗逆性,使空壳瘪粒现象和感染病害风险大幅增加。

专家建议,要做好适期灌溉,可采用滴灌、喷灌、沟浇等方法小水润浇,避免大水漫灌。灌溉时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同时,要做好化学调控,可在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抗旱保水剂等,提高植株抗逆能力。此外,还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喷施药剂,防治棉铃虫、蚜虫、蓟马等害虫。

水稻:以水调温和施分蘖肥

当前沿黄地区水稻处于分蘖期,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做好高温应对。

一是以水调温。分蘖期水稻尤其是直播稻,遭遇高温天气时很容易因水温高而引起僵苗,导致分蘖数减少。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进行昼灌夜排,白天灌水给稻田降温,晚上把水排出让稻田透气。二是施分蘖肥。在高温天气下施肥时,建议在田间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追施尿素,亩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公斤。三是增强抗性。可喷施中量元素水溶肥料“植力源”,能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对高温的抗性,缓解热害和除草剂药害,使水稻恢复生长。

蔬菜:疏风散热、科学浇水并注意天气变化

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会对蔬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首先,要加强通风降温。设施蔬菜可将棚顶与棚下部通风口全部打开,加强棚内外空气流通,降低棚内温度和光照强度,避免发生日灼病等,有条件的可通过高压喷雾降温。其次,要做好科学浇水施肥。浇水时间要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并采用小水勤浇的方式。严禁中午浇水,以防蔬菜根系遇冷水刺激后出现“炸根”现象。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施肥应遵循“控氮增钾”“薄肥勤施”的原则,可增施复合肥、中量及微量元素肥料。

同时,还要加强蔬菜植株调整。及时摘除植株中、下部的老叶、黄叶、病叶等,并疏除无效枝杈、畸形果,增加田间通风性。此外,还要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优先选用防虫网隔离,或黄蓝板、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等诱杀害虫。化学防治要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施药,以防影响药效或对蔬菜造成药害。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亓晓光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