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濮阳高质量发展?
用数据说话。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李国艳给出了一组数据:“我市全年新增52项科研成果汇入国家火炬中心成果库,培育推荐16项参与省科学技术奖评选,获奖8项;成功创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化工新材料产业分中心,为全省首批4家分中心之一;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6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07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用案例说理。“市科技局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市级科技局荣获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表彰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获批,结束了我市没有省实验室的历史……”李国艳说。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是李国艳团结带领科技系统干部职工一起砥砺深耕,勇毅笃行的结果;是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在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中的新使命、新定位,大胆创新、主动作为的结果。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重要讲话精神,市科技局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打破行业部门壁垒,凝聚创新主体力量,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创新发展成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濮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李国艳告诉记者。
这是李国艳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提高的一个缩影。强军先强“中军帐”,练兵先练带兵人。过去的一年,李国艳积极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身作则参加集中学习、读书班,并带头讲党课,严格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抓深抓实理论学习,为科技工作创新发展夯实了思想根基。
她持续推进实施“濮科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时常带着问题到高校院所走访,把技术带回企业。2024年以来,我市共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2场,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登记技术合同2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3%。
加快平台建设 推进技术攻关
高能级创新平台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市科技创新发展。为此,李国艳常说,虽然我们的底子薄,创新资源先天不足,但是我们不能画地为牢,要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在平台建设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从去年开始,在李国艳的带领下,市科技局主动申报省实验室,并抢抓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机遇,助推我市3家实验室入选;新增省级中试基地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布局建设市级平台31家,形成了覆盖各县区、各产业链开放协同的平台体系。
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为了紧紧抓住这个命门,李国艳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全面掌握全市关键产业链的技术卡点和堵点。2024年以来,我市共精准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7项,获得4602.5万元直达企业支持资金;布局市级重大科技专项30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4.2亿元,实现企业新增产值38.6亿元。2025年新年伊始,中原油田等一批企业均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获省科学技术奖8项,系建市以来最好成绩,入列全省第一方阵。
李国艳始终坚信,企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濮阳产业体系才能向“新”而行,向“高”而攀。“我虽然是科技工作的‘新兵’,但我有深学敢为实干的担当、争优争先争效的实绩。”李国艳表示,新的一年,市科技局将对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强功能、提质效”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支撑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本报记者 张迪 通讯员 尹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