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8.8%,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
耀眼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背后不乏全市工信系统的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今年以来,市工信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突出制造业当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多轮驱动、多维提级。
追“新”逐“重”,项目倍增接踵而至。市工信局以制造业倍增行动为牵引,捕捉新机遇、刷新进度条,助推项目做大做强、产业提档升级。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全省实施“一转带三化”等重大战略机遇,研判分析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特色优势和短板弱项,加快推进132个“三化”改造项目建设;聚焦巴德富环保新材料、信德新材料负极前驱体等158个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项目,加大对在建项目的指导督促力度,争取项目早竣工、早投产;紧盯项目前期,梳理制造业投资拟入库、制造业企业预计营收、制造业企业增加值、拟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企业、拟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项目“5个清单”,力促加码加力、提速提效。
“新”风劲吹,持续增强科技内核。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力来自何处?如何助力企业更好地高质量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市工信局以技改为抓手,不断逐高攀新、逐绿追智。发挥“双长制”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实施柔性智能生产、建设共享制造平台等措施,加速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高端化迈进。开展科研院校合作,强化攻关,加快研发应用,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技术附加值。聚焦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0条重点产业链,“一企一策”提出数字化转型发展解决方案,支持重点企业带头建设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支持企业加大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帮助企业搭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引导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51个、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4个、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14家。
以心换“新”,强化“金牌店小二”理念。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契机,构建“助企干部+服务专员”的“五位一体”助企服务体系,组织新选派的365名科技、金融、税务、法律服务专员,进园区为企业解疑释惑、征集问题、化解困难。摸排生产发展需求,精准开展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学研对接等四项对接县(区)行活动,解决企业融资、市场、用工、创新难题。推动丰利石化、盛源集团等149家企业实现连续生产,连续生产企业数量较2023年春节增加40家。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惠企政策宣讲县(区)行活动,接受企业监督评议、政策咨询等。截至目前,已开展四项对接活动20余场次,用工对接活动参加企业2000余家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8万人。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李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