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时政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细数濮阳古代的“大工匠”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1-18 15:25:45   

IMG_6765.JPG

濮阳网讯 2016年10月12日,我市召开培养选树“濮阳工匠”新闻发布会,市委、市政府决定,“十三五”期间,将每年培养选树200名工匠。

工匠,简单说就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详细点说,那些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都可称其为工匠。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和专心专注的敬业精神。

当今社会不少人心浮气躁,有些人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工匠精神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我市决定在全市选树、培养工匠,对建设创新濮阳、敬业濮阳,不仅濮阳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濮阳自古就是出工匠们的地方,造车的,制丝的,造字的,制弓的,做历法的,制陶的,测天的,造桔槔的……濮阳古代“工匠”们的业绩和精神,至今仍灿烂在中国历史的星河。

濮人制丝

如果要推选濮阳最早的手工业,种桑制丝一定是不二的备选项目。

濮阳人喜欢用“桑间濮上”、“卫风心声”来形容濮阳之美。现在,濮阳的桑树并不多,但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桑林遍布的地方。

濮阳之名,源自于濮水之阳。古濮水,是流淌在河南、山东地区的一条河流,古濮水的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从“四渎”之一的古济水分出,大致沿现在天然文岩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今濮阳境内,往东北方向横穿濮阳县全境,之后出濮阳穿范县东入山东省境内,又汇入济水。

古濮水在历史上孕育了濮阳、城濮、临濮、濮州、咸(今河南通许)、洮(今山东汶上)等一大批城镇,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百濮,诞生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

“濮阳”是一片广大的地区,因濮水北岸水草丰美,河湖纵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是先民们较为理想的生息繁衍之地,中原部落联盟首领颛顼,遂在该地建立了都城,都城所在地就在濮阳的帝丘。

有水的地方必有林。那时,濮水两岸是大片的桑林,人们除了种植农作物外,养蚕制丝也是妇女们最常见的劳作方式。潺潺的流水,茂盛的桑林,河畔的微风,女子们穿行于桑林间养蚕,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濮水河岸、桑树林间,荡漾着人类最原始、最淳朴的快乐。这些歌,有的后来就成了诗。

濮阳地区当时的桑丝业有多么兴盛,从诗歌中可以窥见一斑。中国第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集《诗经》,收录了39篇来自卫地的作品。《诗经·卫风》中,有不少关于种桑制丝的描写。比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反映了当时濮阳桑丝业的高度发达。

《诗经·国风》中的《桑中》,是著名的情诗,即所谓“桑间濮上”之音。它写一名青年男子以轻快活泼的调子,歌唱了与爱人相思和欢会的快乐,第一段是:“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濮阳先民们在种桑制丝中的快乐生活,在诗歌中显得那么生动。

虞舜制陶

舜帝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更是一位贤德的君王,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濮阳是虞舜故里,已经得到了史学界的普遍认可。2006年9月,第十九届舜裔国际大会就在濮阳召开。

虞舜,姓姚名仲华,史籍记载他“生于姚墟,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姚墟、历山、雷泽、河滨、顿丘、负夏等地名,据考证都在濮阳境内。姚墟在濮阳县徐镇,历山在今濮阳县胡状乡东郭集一带,负夏就在濮阳县城南18华里的瑕丘,雷泽在今濮阳之帝丘西的繁渊,又叫澶渊,河滨自然就是大河之滨,也即黄河之滨。上述所有的地方,并非凭空臆造,而是有大量的史籍记载可以证明。

舜帝虽是颛顼的后裔,但出生却较为贫寒,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帝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几人串通起来,多次欲置舜于死地。难能可贵的是,舜以德报怨,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不失兄道,爱护友善。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磨练自己,道德修养愈来愈高深,名列古代二十四孝之首。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贫苦人家出生的舜帝,从小得不到父疼母爱的舜帝,伴随他的,当然是各种繁重体力劳动。他在历山种地,在渔泽打渔,在河滨制陶,然后拿到顿丘去卖,可以说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为谋生计,舜曾经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史书记载:“舜诚制陶,精美不窳”,舜帝制作的陶器,工艺精湛、陶形美观、经济耐用,深受人们喜爱,许多制陶的人们都愿意向舜请教,舜也乐于将技术授给他人。

奸商自古就有,古代也不例外。当时,由于陶器供不应求,一部分制陶人为了牟利,在制陶时故意偷工减料。舜帝听说此事后,相当生气,为了化导制陶人,他精心研习造胚和制陶技术,采用先进的烧制工艺,制出了更加坚固耐用的陶器。

那些偷工减料的陶器和舜帝的陶器一比,人们自然喜欢舜帝的陶器。大河之滨的人们,纷纷迁来购买舜帝的陶器,一时间门庭若市,而其他陶器从业者的生意则门庭冷落。这些人气愤不过,却不从自身产品的质量找原因,而是认为舜帝抢了他们的生意,就耍起了泼皮无赖的伎俩,找到舜帝闹事。

舜帝不急不躁,他心平气和地给大家讲道理。舜帝认为,并不是自己要和大家抢生意,因为买与不买的权利,不在自己手里而在买家手里,买家之所以买自己的而不买他们的,那是因为自己的陶器质量好。舜帝乘机教化这些制陶人说:“我不欺人,人亦不欺我。我欺人,人必欺我。现在诸位因为求富的原故,拿松脆的物品去欺人,固然可以获得一时之利,但你们想过没有,百工之事,假使都和诸位一样的窳陋,无物不劣,无品不恶,试问诸位还能够富吗?诸位所做的只有陶器,其他所用的东西还需要向别人购买,如果别人也和你们一样造假,即便你们在陶器上多得了利益,但是消耗于其它种类的不知有多少倍!难道说这是明智的选择吗?只有所有人都力争向别人提供好的物品,大家才都会受益啊!”

舜帝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又恍然大悟,大家这才明白,只有人人都生产出质量足够过硬的物件,人人才会在生活中享用到质量上乘的物件。最后一致表示,要以舜为榜样,认真制陶,不再粗制滥造。就这样,以后大家制作出的陶器,又坚固耐用了。

舜帝这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和诚实守信的精神,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吗?

张挥造弓

濮阳历史上另外一位大工匠,是张姓始祖、弓箭的发明者挥公。

中华民族的共同得姓始祖是黄帝,据说黄帝出生于濮阳市开发区新习镇,其主要活动区域则是在河南新郑附近。不过,濮阳一带也是黄帝部落统治的区域,只不过是处于东部边缘。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濮阳,受到了黄帝的重视。黄帝为巩固对这一边缘地区的统治,就将他同正妃螺祖生的两个儿子都派过来作为诸侯。其中,大儿子玄嚣封于青阳,即古清河之阳,因此得号青阳氏。另一儿子昌意封于今河南、河北交界处,后人称昌意城,在今南乐县。玄嚣、昌意的封地一处位于清河上游,一处位于清河下游,兄弟两人待人都很宽厚,关系融洽,交往密切。

玄嚣和昌意,都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儿子。玄嚣的儿子叫挥,昌意的儿子则叫颛顼,二人年龄相仿,情趣相投。因为是堂兄弟,从小关系就很好。

挥和颛顼从小就体现出了不同的爱好,挥喜欢制作打斗器械,捕猎抓鱼,颛项则喜欢琢磨怎样将天下各族融为一体。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帝逐渐年老体衰,他开始暗中琢磨着,为自己选择一个接班人。两个孙子颛顼和挥,可以说都非常优秀,手心手背都是肉,到底选谁呢?黄帝一时有些为难。他通过长时间观察,认为颛项有治国的王气,挥则有为将的风范。为培养考察他们,黄帝就让颛顼去辅佐东夷的少昊,让挥负责制造器械,训练士卒。自此,二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颛项有胆有识,战功显赫,在少昊去世后做了东夷的首领,将他们并入了华族。黄帝看颛项有着如此的雄才大略,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就将他调来身边,协助自己处理国政。颛顼入都,引起了“老臣”共工的极大嫉妒。共工曾协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当时任华族部落西北部落首领,势力很大,常在黄帝出外巡视时代理国政。颛顼“入朝”,对公共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他暗暗积蓄力量,并最终发动了叛乱。此后的很多年,为平定共工叛乱,颛顼和共工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一时难分胜负。

此时,他的堂兄弟挥适时地站了出来。挥得到黄帝的委托后,就在封地里制作了许多器械。那时候,濮阳一带是土丘地貌,雨量充沛,遍布灌木丛林,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竹子。挥发现一种毛竹,竹尖锋利非常,竹质坚韧,他用竹子制造了竹镞,并起名字叫箭镞。接着,他又将镞头缩小,做成金属制品装在箭竹的顶端,称为矢,以加大杀伤力。一天,颛顼到青阳察看,对挥发明的箭镞大大赞赏了一番。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挥陷入了忧虑。那天,一只大鹰俯冲下来,叼住了一只小羊,颛项和挥见状,急忙操起箭镞向鹰投去,但鹰飞了起来,两人投出的箭镞都落空了。望着高飞的雄鹰,颛项感叹道:“箭镞要能追上飞起来的雄鹰,该多好啊!”

颛顼的感叹让挥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思索,怎样能制作出颛顼所希望的那种箭镞。一天晚上,挥仰望着弧矢星,心中豁然一亮,这弧矢星多象弯藤和箭啊!天象和理想的重合,使挥产生了一种天降大任的使命感。他想着,试验着,终于想到了用一根弦将弯藤两端连起,将箭装在弦上发射。成功了!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武器发明。从此人们捕食猎物,对付敌人,身体不用触及就能将对手降伏,并且这一武器制作运用简便易学。

挥发明的弓箭,被颛顼应用于战争中,并协助颛顼打败了共工,使颛顼的统治疆域空前扩大。由于挥功勋卓著,颛顼封其为为弓正,亦称弓长,并以职组字为姓,赐姓张。中华张姓的得姓始祖,原来也是一位大工匠啊。

仓颉造字

如果说张挥是“武”,那仓颉就是“文”了。提及“中华文字始祖”仓颉,我们不得不感叹,他是出自濮阳的又一位大工匠。

仓颉,史皇氏,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有人猜测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南乐县仓颉造字台北有仓颉陵。

仓颉这位史前传说中的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籍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后两者在荀卿“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朝后,《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也就是说,仓颉有四只眼睛,自此,人们开始神话仓颉。尤其是汉朝的《纬书》,进一步对仓颉进行渲染,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环曲之势,俯察鱼纹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皇帝的史官”等传说。

虽然是传说,但经过几千年的口口相传和史籍记载,传说也变成真的了。比如,《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他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仓颉以前的先民,一开始是结绳记事,算不上真正的文字。后来,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仓颉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称为文字。

史料记载,仓颉所创的文字有六类大意,一类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声字,如“江、河”,四是指会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转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长”。六是指事情的文字,在上为上,在下为下。

传说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

仓颉作为中华造字圣人,离现在已经相当久远。他出生在什么地方?葬在什么地方?又在什么地方造字,到目前为止还有多种说法,全国范围内,有数个地方都称那里是仓颉造字的故乡。但笔者认为,仓颉生于南乐,葬于南乐,造字于南乐,这应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说,目前所宣称的几个仓颉故里或者仓颉造字的地方,濮阳的可信度是最高的。公园1004年,寇准随宋真宗御驾亲征时来到濮阳,签订澶渊之盟后,寇准到南乐巡视,在仓颉庙题了楹联,并对当地的地方官说:“仓颉生于思,葬于斯,乃邑人之光。”

颛顼作历法

濮阳历史上所出的另外一位帝王颛顼,同样也是相当了不起的大工匠。

颛顼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于四川若水之野,后随父亲昌意回到濮阳,被封于高阳。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后居于濮阳(帝丘)。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城外。

颛顼打败共工一统天下后,又做了许多工作。一是“绝地天通”,堵塞了天上和人间的道路;二是进行了宗教改革,禁绝巫教,强令所有人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三是改革了婚姻制度,颛顼针对群婚群居、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的现状,首创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教诲伦理纲常,明确规定“妇女避男于路”,否则就会被拉到十字街上毒打一顿然后流放;第四,他创制了九州,初定了版图,据《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始创于颛顼时代。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对立,直到颛顼大帝才形成了各民族的真正统一。

颛顼一生的功绩实在太多,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就是制作历法。因制作历法,颛顼被称为“历法之宗”,他制作的历法,称“颛顼历”。

据《史记》记载,帝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财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也就是说,他有谋略,晓事理,善于创造财富,能够按天象划为年历四季。

颛顼以辰星为主观测星而治历,“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观测一年中与二十四宿的关系,确定太阳在一年中的周天行度、四时八节的运程和一年之计始于春的理念,将四时分别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初定一年为366天。从而形成我国最具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

晋人董巴在谈及颛顼作历法时说:“昔伏羲始造狼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黄帝因之,初作《调历》。历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历。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始正月朔旦立春,五会于天庙,营室也,冰冻始泮,蛰鸟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圣人为历宗也。”

《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经过连续百余年的使用,颛顼历的误差越来越明显,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改用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太初历》。但不可否认,颛顼历作为中国最古老历法,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昌意筑城

颛顼的父亲昌意,虽然在名头上没有颛顼响亮,但也不失为一个大工匠。今天,随着房地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建筑业或许是最热的一个产业。而昌意,在很久以前就修筑了一座昌意城。南乐县的得名,也与此有关。

在南乐县仓颉陵北侧,有一个古昌意城遗址,相传即为昌意所修筑。据记载,昌意从四川回到中原后,受封居住在南乐,并在轩辕的授意下修建了昌意城。昌意当时是如何筑城的,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笔者在《南乐县志》上也没有查到。

那么,昌意城后来怎么又变成了南乐呢?这与历朝历代政治区域名称变更有关。南乐夏为兖州,汉初置乐昌县,属东郡,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5公里仓颉陵北侧,因县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乐”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西晋置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何以将乐昌二字颠倒过来,可能认为昌在乐后,与古圣昌意之名不恭有关。

隋大业初,废昌乐县入繁水县。唐武德五年,再置昌乐县。六年,昌乐县治由吴村北(即仓颉陵北侧)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距今南乐县西北10公里)。五代梁贞明二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当然,还有另一说,即在晚唐出土的墓碑志中已有南乐之名。宋神宗元丰四年九月,为避河患,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即今南乐县城。

如果昌意生活在现在,相信他肯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专家。

昆吾铸鼎

鼎,作为一种器皿,最早应该是由濮阳人所铸。

鼎是一种青铜礼器,由石器时代的陶鼎发展而来。在我国夏商周三代,鼎是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在统治者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九鼎,相传是夏禹收九州所贡之铜而铸,也有说是禹的儿子启,采集山川铜矿在昆吾铸造而成。

濮阳古称昆吾,留下了“昆吾铸鼎”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濮阳的不少文化场所以及历史文化类书籍内,都可以看到。

《龙都历史文化》一书,专门讲述了“昆吾铸鼎”的故事。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后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铸造象征王权的青铜礼器——鼎。昆吾部族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为了选择铜矿,昆吾部族的工匠们沐风雨冒寒暑,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动工前,昆吾部族进行了隆重的占卜祭祀仪式。铸成的九个鼎上镌刻着夏朝各方国的名称、位置,以及九州山川美景、神灵怪异之物。历史典籍上称之为“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九鼎的铸成,标志着中原地区进入以建立国家为标志的文明时代的来临。

九鼎经过夏、商、周三代相传,到秦时一只失落泗水,前后约2000年。文献中记载了 “成王定鼎”、“楚子问鼎”、“秦齐求鼎”、“九鼎护国”、“泗水捞鼎”等故事。“泗水捞鼎”还成为汉代画像砖艺术作品的主要题材之一。

铸鼎的昆吾氏人在哪里呢?当然是在咱濮阳。濮阳古称昆吾,是古昆吾国所在地,这在许多史书上都能见到,《后汉书·郡国志》有关于“濮阳,古昆吾国也。”《晋书·地理志》中也有“濮阳,古昆吾国”的论述。

《中华龙乡濮阳》一书说:“昆吾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史料记载,昆吾人擅长制作陶器,后来又制作铜器,昆吾之刀相传可以切玉。一直到周代,人们还把做铜器的官叫做昆吾。由于昆吾部族手工业发达,在夏朝时发展成为大国。古昆吾国即在今天的濮阳一代。”

也有人认为,古昆吾国应该在许昌。其实这并不矛盾,古昆吾国以前的确是在濮阳,并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濮阳,后来才将国都迁到了许昌,这在史籍中也有记载。

相土造车

参观过濮阳县龙碑的人都知道,龙碑上的浮雕精美绝伦,惟妙惟肖,浮雕讲述的那些故事,可以帮我们进一步了解濮阳的历史。

相土造车,就是龙碑浮雕讲述的其中一个故事。

关于相土,现在史书上所能见到的,都说他是商丘人,是商汤的十一世祖,契的孙子。

契是黄帝的后裔,商族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住在河南商丘。契在商丘定居下来后,其家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契后来传位于昭明,昭明又传位于相土。

相土是个大有作为、声名显赫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商族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族部落日益繁荣强盛。

相土既然是商丘人,怎么能和濮阳扯上关系呢?很多人对此不太理解。从商代的地图来看,虽然时间较短,但先后迁都了七个地方。商朝最初的国都,就是在濮阳,也就是说,濮阳以前也曾叫商丘。相土作为商汤的十一世祖,是濮阳人也就不足为奇了。有史料记载,殷商时期,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

之所以说相土是位大工匠,源自于相土造车。

说到造车,人们肯定会想到黄帝,轩辕的名号就与战车有关。黄帝之所以能打败蚩尤,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武器的先进。所以说,相土并不是最早造车的,他造的车,也不是战争用的,而是经商和农业生产用的马拉车,类似于现在的货车或农用车。

上古之初,人们尚不知驾马拉车驮物,牧马是用群放散养之法。相传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驯服。相土精心照料被驯服的野马,耐心细致地选用草料饲养,使马慢慢适应了家养的生活习惯,再加训练,于是马能拉车驮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之一。

马拉车的发明,对于商部落的作用是巨大的。商部落利用相土造成的马拉车,到各地做生意,不仅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而且改变了游牧生态。驯服了马后,相土又相继驯服了其他野生动物,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发达的部落,武力都是比较强胜的。所以,相土当部落首领时,乘夏王相失位,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相土以商丘为中心,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又在泰山附近建立了“东都”。

张遂测天

作为中华张姓起源的起源地,濮阳的张姓名人也有很多,大工匠张遂就是其中的一位。

提及张遂的名字,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僧一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其实,张遂就是僧一行,僧一行是张遂的法号。

张遂是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张遂在唐玄宗时主持修订历法,根据测定事实,得出恒星是运动的结论,编写了《开元大衍历》《七政长历》《易论》等书。

张遂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欢天文和数学。到了青年时代,他的求知欲望更强了,常常为某一个天文或数学问题,不辞劳苦地跑到很远的地方找人请教。唐武则天时期,为了躲避唐朝的政治纷争,张遂来到登封嵩山脚下的嵩岳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名一行。他每天除了学习佛经外,就是苦心钻研天文和数学,看了很多天文学、数学方面的书籍,其天文学知识享誉整个大唐,用国内著名的“天文学家”来称赞张遂一点也不为过。唐玄宗即位后,求贤若渴,张遂也被征召进京,负责改革历法,制造天文和记时仪器。

俗话说天不可测,而张遂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测天之人。唐开元(唐玄宗)十一年,张遂在前人基础上,用铜铸成了黄道游仪。该仪器极其神奇,不仅可以测定每天太阳在空中的位置,还能测量月亮与其他星宿的位置。同时,他还发明制造了测量天文的仪器,称之为覆矩。利用这种先进的仪器,张遂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的长度。据历史记载,在张遂之后的90年,也就是公元814年,阿拉伯人才在幼发拉底河的平原上进行了一次子午线的实测。

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高度评价张遂对子午线长度的推算,称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不仅如此,张遂上观天文,下测地理,经过几年的天文观测及准备工作后,于开元十三年起着手编制新历法,两年后新历成,名《大衍历》。开元十七年,《大衍历》颁布施行,沿用达八百年之久。

卫人用桔槔

桔槔这个词,今天的很多人对此很陌生,其实在古代,它也堪称是一种现代化的工具。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是一种汲水工具,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

桔槔的原理很简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专门用图示的方式,阐释了桔槔的原理,说简单点就是杠杆原理。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

濮阳是桔槔最先得到应用的地方之一。《墨子·备城门》最先记载了桔槔的使用情况,春秋战国时,使用桔槔的地区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鲁、卫、郑等国,其中,卫国就是今天的濮阳。《说苑·反质》中也记载,郑国大夫邓析路过卫国时,见五位农夫“俱负缶而入井”,正在使用桔槔。

桔槔这种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依然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回顾濮阳古代这些大名鼎鼎的工匠,哪一个身上不体现着现代工匠精神的精髓?哪一个不是经过了异乎常人的努力?哪一个没有造福过当时的时代和人民?哪一个没有促进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忆往昔,追今朝,今天,我们在全市培养、选树工匠,最重要的,就是要弘扬这种工匠精神,将这种工匠精神深入到濮阳人的骨髓中去,建设质量濮阳、敬业濮阳、创新濮阳,为濮阳的赶超发展提供更加澎湃的动力。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