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网讯 “过去跟着工头儿干,也是靠‘天’吃饭,有活儿就干,没活儿等着,工钱有时候还得拖一拖。现在可好了,龙丰纸业介绍我们出去,只要你肯,就有活儿干,工资还能按时结算。”5月25日,濮阳县渠村乡刘海村村民刘树刚兴奋地对记者说。今年麦收过后,他将和31名同村村民一同踏上郑州打工之路。
自与刘海村结为扶贫“对子”后,濮阳龙丰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丰纸业”)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精准扶贫工作,总经理徐常宁亲自过问、专题研究,确定工会主席王涛专职牵头负责,并选派能力突出的王金儒为驻村“第一书记”,同时抽调8名业务骨干不定期入村协助开展工作。
王金儒等9名帮扶队员到村后,在村党支部书记刘俊香、村委会主任刘玉善的带领下,入户走访该村121户571名贫困村民,全面了解贫困现状,深入分析贫困原因。他们将有关情况上报公司领导,并经过与市派第九督导组、渠村乡党委政府、刘海村“两委”的充分沟通后,理出“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公司帮、村里干”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扶贫“五策”。
近年来各县区积极发展杨树种植,刘海村周边杨树资源丰富,而作为全市最大的制浆造纸企业,龙丰纸业每年需要使用约12万绝干吨杨木片作为原料。一边是资源,一边是需要,二者有机结合,帮扶队提出了在该村发展木片加工的想法。龙丰纸业在对其原料供应基地的分布进行论证后,对此给予大力支持,无偿赠送价值10余万元的木片加工设备2台,指派营林部副经理张士峰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并给出合格产品全部接收、3天内予以结算货款的优惠条件。目前,龙丰纸业已将加工设备送至该村,加紧对贫困户带头人刘德献进行技术培训,同时通过业务关系,协调濮阳县庆祖镇具有多年木片加工经验的白爱春“结对”贫困户,开展“传帮带”,负责该项目的前期运营管理。预计项目实施后,可有效利用周边约30公里范围内的杨树资源,年加工木片约3000绝干吨,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提供搬运、剥皮、削片、运输等就业岗位15个,人均增加年收入1.5万余元。这是龙丰纸业的“第一策”。
刘海村有10余名木匠,有着加工木托盘的能力和基础。而作为造纸企业,木托盘是龙丰纸业包装平张纸的必需品。你有人、我有需,木托盘加工同样是村企实现互利双赢的有效结合点。龙丰纸业经过研究后,给出了同质同价、优先采购、现金结算等优惠条件。目前,帮扶队和刘海村“两委”正在考察办厂地点、原料市场等情况,项目处于有序推进中。这是龙丰纸业的“第二策”。
刘海村有113名青壮劳力,劳动力资源丰富。与龙丰纸业同为河南投资集团旗下公司的河南天地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二级开发资质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一定用工需求。5月19日,徐常宁亲赴郑州进行协调,在浆纸板块董事长郭辉、集团协同工作部主任郑键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确定接收刘海村向集团输出的首批到郑务工村民32名,并指派帮扶队员王申驻郑州全程协调村民务工具体事宜。同时,王金儒主动协调,帮助有意在本地务工的10名村民,在市区范围内联系到劳务接收单位,到岗时间同样为今年麦收结束后。这是龙丰纸业的“第三策”。
濮阳是瓜果、蔬菜种植大市,而郑州等大中城市因人口众多,对此需求较大。可否充分发挥地头优势,将当地果蔬和农副特产运往郑州等地,赚取产销差价?帮扶队和刘海村“两委”看到其中的商机,想到了开展农副产品的农超对接。目前,龙丰纸业已在公司西大门提供办公室一间,刘海村选出2名具有一定经营头脑的村民,在王申、张士峰的协助下,分别对郑州市区、濮阳本地市场进行调研,对农副产品价格进行常态监控、对比分析,进而论证这一项目的可行性。这是龙丰纸业的“第四策”。
作为年产10.8吨杨木化机浆、25万吨高档文化用纸的制浆造纸企业,龙丰纸业每天都有着不小的原料采购量和产品外销量。在听取帮扶队员的建议后,龙丰纸业决定,鼓励刘海村村民采取直接参与、加入运输公司或跟车押运等扶贫模式,从事与公司运输业务相关的工作,由公司提供优先使用、现金结算等优惠条件。目前,该村正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讨适宜的运作模式。这是龙丰纸业的“第五策”。
王涛表示,地理位置偏远、缺少技术资金是滩区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但“穷根”在于思想观念。龙丰纸业实施产业扶贫,就是要通过扶贫项目的启动运转,使部分村民富起来、其他村民动起来,从而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真正实现彻底脱贫、不再返贫的目的。(记者 冯向忠 通讯员 吴林成)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