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年提供4000元的藕种补助,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种植莲藕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如今,每亩莲藕年收入5000多元,是传统种植的5倍多。钱袋子鼓起来后,不少农户盖起了楼房。”10月13日,范县陈庄镇莲藕种植带头人张磊提起扶贫到户增收项目时兴奋地说。
这是近年来我市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市扶贫办主任李金明介绍,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谁贫困就扶持谁,实现扶贫到户增收。这意味着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到“精确滴灌”。
长期以来,各县区在扶贫具体工作中普遍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最终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而精准扶贫体现的正是扶真贫、真扶贫。
省2015年减贫目标下达我市后,我市迅速将任务分解到县区。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43780人。各县区层层落实目标,逐级将脱贫任务分解到乡到村到户,并把预脱贫人口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进行标注。
目前,我市共确定538个贫困村、27.4万贫困人口。按照省统一部署,摸清谁是贫困户后,我市全面建立档案,生成电子信息库,按照“转、扶、搬、保、就”五条精准扶贫路径分类施策,明确脱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在“转”上下功夫。把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既上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也上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乡镇一级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吸纳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
在“扶”上下功夫。对全市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帮助理清思路,发展生产。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种养业、旅游业,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做强产业链条。大力提供资金支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构建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大力支持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搬”上下功夫。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确保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少花钱、多办事。范县陈庄镇、张庄乡2个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在2016年春节前达到入住条件。第二批试点报批工作正在积极申报,争取早日实施。
积极探索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足额发放补贴、给予小额贷款等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更多的滩区群众一步进城。
在“保”上下功夫。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探索实行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的办法和途径,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搞好管理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护,使他们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救”上下功夫。对突发性意外致贫返贫的群众,及时“雪中送炭”。抓好大病保险等政策的落实,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规范实施困难群众救助制度,更加侧重于贫困家庭。救助标准要与困难程度相适应,确保救助工作真正为群众“救急、解难”。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功能。(记者 王志浩 通讯员 韩惊涛)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