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理论• 学习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以民生为钥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市委党校 杨振华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8-28 06:35:21   

习近平总书记5月19日至20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河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为河南在新时代的发展锚定了方向,必将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鼓足干劲、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加压奋进。其中一个着力点提到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众所周知,“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政府为政之要、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民生,不仅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夯实执政根基的关键举措。

民本思想为民生建设提供文化传承。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深刻阐明了民生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与幸福安康对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亚圣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重视民心向背。《尚书》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民意与“天命”相联系,其核心含义是:上天的观察,来自民众的观察;上天的听闻,来自民众的听闻,间接约束了统治者的行为。

民生改善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当代实践。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执政理念的核心表达。民生改善不仅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枢纽,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优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超过13.5亿人等成就,都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民生领域的优越性。

民生改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高质量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物质基础,民生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一是民生改善为经济增长注入内生动力。比如,居民收入提升后,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推动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企业创新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二是民生工程拉动有效投资和企业升级。比如,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既能直接带动建筑业、制造业发展,又能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吸引人才与资金向民生工程聚拢,促进本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同时,养老、托育等民生服务业的壮大,还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三是民生保障筑牢经济发展社会根基。通过收入分配调节缩小贫富差距,既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又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的社会动力。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民生改善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良性循环。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为官从政唯一的价值追求,要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记挂心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盼人民之所盼,忧人民之所忧,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持续着力改善民生,必将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