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定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将先进制造业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大力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盘活激发扩容发展动能,先进制造业呈现稳中有进、向高向新的良好势头。今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重要指示,为河南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工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在产业。产业的转型,一方面要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通过创新引领、智转数改,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做出品牌;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变革,遵循产业发展逻辑,超前思维、前瞻谋划,厚植生态土壤、承接“太空”育种、加快中试转化,无中生有、有中变新,多维“育苗”,抢位布局未来产业。
抢位布局未来产业,重在精准定位“入局”。濮阳的转型发展,首在格局与视野,须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兴于油而不困于油,将自身置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大格局中谋划推进产业发展。切口“卡位入链”,在国家“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撒芝麻粒”的发展模式已不可取,要敏锐捕捉国家政策导向与产业变革风口,尤其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与我市基础关联度高的前沿领域。全国统一大市场其势已成,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如潍坊打造从“田间养殖”到“全球餐桌”的鹅肝产业链,年产值超80亿元。潍坊模式值得借鉴,谋划实施“卡位入链”工程,明确高端化工新材料、绿色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每个县(区)确立一个特色产业,力争在细分领域、特色领域进入国家产业布局核心层,成为不可或缺关键环。通过政策创新、专项基金引导、应用场景开放等方式,吸引种子企业、孵化创新项目,努力在新一轮产业版图重构中占据先发优势,打造未来增长引擎。“路口”裂变升级,坚定不移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充分发挥我市在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传统优势,着力推动化工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实现园区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抢位布局未来产业,要在育强聚链“成拳”。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时一隅之功,必须聚焦核心、链式发展、集群突破。核心引领强链,树牢全市“一盘棋”思想,整合县(区)产业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防止恶性内卷,将有限的土地、资金、能耗、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先、集中、高强度投入核心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其快速膨胀规模、提升能级。龙头带动延链,对外,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头部企业和“隐形冠军”,与中字号、省字号国企加强合作,围绕核心产业链进行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强大带动力、整合力的链主型企业、旗舰型项目;对内,大力培育本土骨干企业成为链主或“链核”,支持其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
抢位布局未来产业,贵在飞地驱动“借智”。创新是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必须打破地域限制,广借外力、激发内力,实现“研发在一线,智造在濮阳”。做实“双飞地”,布局前沿“科创飞地”,强化驻外机构经济职能。优化拓展驻北京、深圳、上海等办事处职能定位,增强其服务濮阳经济发展功能,重点聚焦创新资源对接、产业政策信息解读、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在资源集聚地布局前端研发机构,探索设立“科创飞地”,推动濮阳企业、高校、机构创新需求与一线区域创新成果对接转化,实现“借地育才、借脑生智”。布局后端“项目飞地”,优化本地承接载体。统筹整合空间资源要素,规划遴选1—2处区位优越、配套成熟的区域,作为“项目飞地”承接基地,打破县(区)行政壁垒,实行统筹管理、资源共享,并配套建设专业化的中试基地、标准厂房及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在降低成果转化门槛与风险的同时,提高濮阳招商引资“向心力”。发展“产研一体”,“产研一体”融合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打造“雁之巢”,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贯穿发展全局,谋划实施“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计划”,制订更具竞争力的“濮阳英才”政策包,在安家补贴、项目启动资金、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支持;设立“濮阳籍人才归巢计划”,建立在外濮阳籍高层次人才库,常态化联系对接,以乡情为纽带、以事业为平台,着力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回乡创业兴业。
抢位布局未来产业,落在精准闭环“攻坚”。濮阳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干部队伍的思想解放与执行力提升。思想出海历练,实施“干部能力跃升计划”,选派有潜力的年轻优秀干部,赴大湾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进行沉浸式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将发达地区的“真经”转化为破解濮阳发展瓶颈的“实招”。创新破局起势,鼓励干部在遵循国家大政方针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濮阳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省赋予的政策空间,争取每年谋划实施3—5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排前列的标志性工程或突破性举措,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浓厚氛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