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查研究“五字诀”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李腾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首条便是“改进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要掌握总书记在其著作《之江新语》开篇提到的调查研究“五字诀”——“深、实、细、准、效”。这既是广大党员干部身下基层,心到基层,察实情、解民忧的重要方式,又是贯彻落实学习教育精神的题中之意。
“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深”字直击蜻蜓点水的作风之弊,强调沉入矛盾原点的穿透力,与中央八项规定“不搞层层陪同、深入实在”的要求形成共振,要求调研者摆脱“数据依赖症”,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在基层脉络中捕捉真问题。
“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实”字剑指虚浮作秀的功利倾向,以“不唯上只唯实”的求真准则,呼应中央八项规定反对“走过场、搞形式”的铁律,推动调研从“材料加工”转向“问题解剖”。
“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细”字破解碎片认知的局限,以系统思维贯穿全程,既避免“见林不见树”的笼统判断,又防止“见树不见林”的短视盲区,在精细化调研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全面深入了解情况”的实践标准。
“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准”字瞄准靶向施策的精度,要求透过表象捕捉本质矛盾,这与中央八项规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导向同频,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顽疾的神兵利器。
“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效”字终结“调而不研、研而不用”的空转循环,以成果转化效能检验调研成色,将八项规定“讲求实效”的纪律约束升华为治理现代化的效能跃升。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基层调研还习惯于坐在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一些单位和部门还存在着浮光掠影、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式的调研乱象。面对“打卡式”“盆景式”的调研困局,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将“五字决”转化为刀刃内向的方法论自觉。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走到群众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走到群众中是调研工作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身处实践一线,对政策得失感知最敏感、最深切。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调研就是听汇报、看材料”的思维定式,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车间班组、社区楼栋,在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捕捉民生脉搏。
二是要奔着问题去。调查研究本质上是对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探索,必须聚焦改革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区分问题的主次矛盾,运用系统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透视问题的生成机理,莫把现象当本质,表征当根源。只有找准问题,走进问题,才能走到人民心坎里。调查研究才能将方言土语变成基层治理“金点子”。
三是严明工作纪律。调研中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坚持“四不两直”,多增加自选动作和自选路线,听真话、察实情。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作秀式”“盆景式”调研,以良好的作风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
四是强化成果运用。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成果转化是连接决策与实践,要落实好重大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对调研成果的跟踪评估和督促落实。对调研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调研成果落地见效。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