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理论• 学习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以更高水平科技创新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 李国艳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3-10 07:23:3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月18日,省委书记刘宁在濮阳调研期间,5次指出要创业创新创造。这既是省委书记对濮阳的深切期望,也是科技战线开创全市科技工作新局面的目标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市科技工作需聚焦“四高四争先”,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在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中的新使命、新定位,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强功能、提质效”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深化“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大行动,坚持多方联动、整体推进,引导鼓励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智慧岛、孵化器作用,健全科技企业孵化成长链条,推动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推进惠企政策落实。全面落实《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试行)》,做好“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候鸟式”流动机制。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直达快享。全方位开展科技政策培训和宣讲,营造良好氛围,提高企业创新研发活跃度,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激活科技金融活水,不断探索科技金融工作新机制,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科技贷产品,加大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组织科技型企业申报2025年度科技保险补贴资金。

推动创新平台提能升级  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优化建设布局。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有的放矢,整体谋划,统筹衔接,布局谋划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的创新平台,逐步建立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开放联动的平台体系。

完善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平台绩效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效能,推动更多创新平台提档晋级。积极引导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优化提升平台建设运行质量和创新供给能力。

提升服务质效。突出省实验室引领作用,深化全市创新平台科研合作,确保各类创新平台不仅建得成、更要用得好。发挥平台体系集成效能,形成濮阳创新平台的雁阵效应。强化中试基地服务管理,发布中试基地服务清单,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强化政策宣讲,鼓励科研仪器入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突破产业成链技术壁垒

深度研判细谋划。围绕“6+20”产业链群培育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争取省联合研发基金项目支持,布局市重大科技专项。年内争取省级项目30项以上,实施市级项目20项以上,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严格管理抓提升。强化项目申报和评审管理,坚持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结合,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以“标志性”成果产出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目标,把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贯通起来,形成科技攻关合力。

聚焦产出促成效。准确把握项目实施情况和进度,确保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科学评价机制,激励并挖掘创新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培育推荐有潜力项目积极参与省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评选活动。推动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承接国家、省科技项目,加速科技成果产出。

拓展成果转化多元路径  畅通产学研融合通道

擦亮产学研对接品牌。深入实施“濮科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成果发布、项目路演等专题活动,搭建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建立覆盖全市的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精准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

完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充分发挥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材料产业分中心、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建立服务能力突出、转化链条畅通的示范标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技术转移机构,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发挥省、市科技成果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促进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供需双方无缝对接。

赋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把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重要内容,与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评奖评优联动挂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由重论文向重应用转变。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

实施科技人才集聚工程  培育创新发展智力支撑

培育本土人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针对人工智能、氢能、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优化现有学科结构,增设相关专业方向。加强校企精准对接,搭建企业、学校沟通合作的桥梁,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企业、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着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素质本土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建立在外学子联系机制,动员他们为家乡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集聚高端人才。突出“产业聚才”,把人才发展与产业布局同步谋划,不断推动将科技人才嵌入产业一线主战场,发挥“科技副总”作用。突出“平台聚才”,加大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引进力度,发挥科研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中的“筑巢引凤”作用。突出“项目聚才”,实施“人才+项目”的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机制,对于成果突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进行持续跟踪关注。

优化人才环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联合研发等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企业发展汇智聚力。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科普讲解大赛等特色科普活动。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机制 提升区域创新辐射能级

深化油地合作。充分发挥濮阳市地方与中原油田在科技资源、人才优势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深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务实合作,推动建设“展示、培训、交易、孵化、服务”五位一体的“龙都中原科创大脑”,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深化院(校)地合作。以中科院系统各科研院所为重点,深层次链接各类创新资源,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扩大覆盖面,力争更多高校院所在我市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让更多科研成果在濮阳落地转化。

深化区域合作。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创新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与冀鲁豫毗邻地区等区域开放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部省份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作,加快实施一批协同攻关项目、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