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来反复论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为什么要结合?道理很简单,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十九世纪,今天我们走向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生活在西方,没有到过中国,他不可能为中国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我们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分析的框架,提出今天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供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同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很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很多重大理论观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跟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结合?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价值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同马克思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我们老祖宗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马克思追求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我们的老祖宗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马克思讲人是来自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存在物,我们要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保护自然,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结合”的方法是融通贯通。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合起来。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应该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而不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简单地揉在一起。结合不是要复活一切传统,更不是要推动传统重回王座、定于一尊。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成就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成就马克思主义。这二者是怎么成就的呢?一是在中华文明的危机时刻,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化得以再度青春化。二是中华文化也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来自异国他乡的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繁荣兴盛。马克思主义从欧洲走到了世界各国,在与世界各国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活着的品质是不一样的,唯独在中国活得最好,活出了高品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5棵参天大树。
“结合”有利于夯实“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需要有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由5000年的文明传统所奠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环顾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流派确实很多,也很深刻。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马克思主义在欧洲主要是学术流派,它要有效地改变西方,力量是有限的。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地方,比如在非洲、拉美,都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都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但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地方总体上发展水平不高,对社会的影响有限。马克思主义在前前后后几十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比如在苏联、越南、古巴、老挝、朝鲜等,尽管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跟在中国的发展难以同日而语。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长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文化,中国这块土地适合马克思,适合马克思的主张,适合实现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构想,所以,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以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结合”的成果是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总书记讲,没有5000年中华文明,哪里有中国特色?没有中国特色,哪里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5000年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国的一切。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这一整套的顶层设计和安排,都与我们5000年的传统密不可分。
“结合”的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化,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主体,融入古今中西的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应该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没有割断历史,也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华民族的。我们建设的这样一种新的文明,是中华民族致力于世界之林的精神的根基,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越性或者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我们不排斥历史上的,也不排斥西方的,我们是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加到自己的身上,最后使自己变成了最好的一种文化,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文化使命,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张香君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