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教学任务。
一、促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
在“三进”工作中,进教材是前提和基础。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工程编写组对思政课教材进行新一轮全面系统修订,现已投入使用。在思政课新教材中,重点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内容。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已进入教材体系。但是,理论没有终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还需要在遵循时代性、科学性、现实性的原则上,对思政课教材进行及时补充与完善。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大功夫,及时关注理论发展新动态,将最新理论成果补充在教材上、体现在课堂中。
二、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进课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推动进头脑的有效途径。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课、精心备课、研读教材,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教案、教学讲义。二是丰富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案例,合理设置课程任务,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回应学生关切的教学素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学生身边人、身边事,将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将思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三是改革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案例研讨式、任务驱动式、问题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我为家乡代言”“强国复兴有我”“中国梦与我的大学梦”等主题讨论和微电影、主题演讲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祖国的变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三、促进理论认知向价值认同转化
进头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从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形成理论自觉。一是用好社会大课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红色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等,安排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任务,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时代声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伟大实践中感受真理力量。二是拓展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特点,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篇目,合理安排阅读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理论学习小组等学生主体作用,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故事会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启发学生感悟思想伟力,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信。
四、多方协同,共同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需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多部门通力协作,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辅导员队伍、宣传队伍等“三进”工作大队伍,构建“三进”工作大格局,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三进”工作氛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到位、贯彻到位、落实到位。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