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精准把握党中央对农村现代化的新部署新要求,把握内涵、突出重点,强化问题导向、夯实工作根基,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奋力绘就生活优、生态美、文化兴、乡风淳的龙乡美好画卷。
把握时代内涵
绘制和美宜居新蓝图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赋予乡村建设更高标准的要求和更加丰富的内涵。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充分体现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与乡和合共美的价值追求。
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底盘,统筹建设各项基础设施,针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采取宣传引导、集中整治、规范机制、长效推进等有效措施,让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突出工作重点
构筑和美宜居新家园
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聚焦乡村建设人、财、物等基础要素,梯次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扎实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致力于“形”与“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提升。要科学编制规划。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完善县域村庄分类布局,优化乡村生活空间。要稳固建设基础。扎实开展“184”专项行动,科学编制任务清单,完善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要深化环境整治。持续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让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推动文明传承,倡导社会新风,致力于“建”与“治”,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体系,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以“四治融合”破解治理难题。
强化问题导向
提升和美宜居新品质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强化问题导向、补齐建设短板,打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以精准投入突出针对性。精准施策,建立由下而上村民需求反馈制度,认真梳理基础设施投入清单,增强资金投入的有效性针对性。
以科学供给提升普惠性。优质供给,坚持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均等化借给思维,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利用“互联网+公共服务产品”的形式,着力解决公共服务产品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性。扬优补短,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民居特点、产业特色、民俗民风,分区分类明确乡村建设目标任务和建设标准,避免“复制粘贴式”照搬照抄,避免“一刀切”。
完善工作机制
激活和美宜居新引擎
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强化制度设计,压实责任、系统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乡村建设工作体系,将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年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坚定“全县优先、全市率先、全省争先、全国创先”工作目标,实行奖励激励,切实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创新投入机制。创新思维,用现代工业思维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政策推进。围绕农村人居环境、道路提升、医疗卫生等短板弱项,有序推进财政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支持相继落地,积极谋划包装中央预定内、地方政府债券项目,争取金融部门乡村建设产品贷款,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软硬兼施”,让乡村建设有“里儿”有“面儿”。
健全参与机制。社会帮建、群众自建,切实调动各方面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共建合力,全力打造和美宜居家园。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