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发展阶段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抓住党建引领为首要前提,做到顶层设计一盘棋。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我们要紧紧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通过“阵地提档”“头雁领航”“党员先锋”“三提行动”,打好选、育、管、用组合拳,从创业能人、致富能手中发现苗子、发展党员,汇聚一支本领高、信念坚、斗志强的队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主力军。通过党建引领,激活人才蓄水池,搭建引才聚才“黄金台”。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我们要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党员示范、富民强村理念,要求党员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多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多尝农家的“柴米油盐”,多闻乡间的泥土芬芳,努力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以发动群众、多方联动为基本方法,做到建设管护一体化。有句话讲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享共建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乡村示范点,我们要先谋定而后动,按照“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规划先行要求,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不搞一刀切,避免千村一面。比如,借助班家小镇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融合耕读济世的家风传承,以文化创意为创业核心,以休闲旅游为产业延伸,精心建设文创小镇等。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做到精细管理,力争精美呈现。秀美村庄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为管得长远,我们要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发起社会捐助,多渠道筹措资金,健全长效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同时,我们聚集乡贤金点子,开创治理新路子,选优配强理事会,带动工作大家干,划分微网格,盘起大网络,带动村民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带动工作实现从“一家做”到“大家做”的转变,充分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力量,真正形成一呼百应的生动局面,把精雕细琢打造出的精品维护好。
抓住富民强村为根本目标,做到产业发展一条龙。建设农业强国,就是要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重要任务,把握好农户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其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按照“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利益共享,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让农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劳务用工得薪金,返租大棚得创业金,入股企业得分红,实现稳定增收。同时,要注重盘活村集体资产,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并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让乡村面貌更美,经济更活,人气更旺。
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文旅文创同频共振、融合发展,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面貌怎么样。以前,我们走进乡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留守老人一天到晚看电视,农家书屋无人问津,逢年过节麻将当家,盲目攀比之风盛行。这是文化缺失之殇,令人深思。乡村振兴,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文化不能缺位。我们要通过深耕乡村文化、本土文化,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挖掘红色文化,把波澜壮阔的党史变成精彩纷呈的故事,男女老少接续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同时,开办孝老食堂,开展“五星”创评活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耕读园等阵地,让“活动党校”成为这里的常客,让人们在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丰盛的思想盛宴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慰藉。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