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理论• 学习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精神力量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2-15 16:23:3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底蕴深厚且绵长久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高台”,使其“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由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历经实践探索而形成的革命文化,赋予了文化自信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筑牢了当代中国坚实的精神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新时代发展的重要遵循,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赋予文化自信以新的时代价值和发展进步的动力。

文化自信的灵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特性的重要表达,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世界的中国”永续发展的突出优势。历史和事实表明,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经世致用、明体达用。要想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深悟笃行,涵泳其中,切实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由此确立的文化自信才会深入骨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继承转化创新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的辉煌。

文化自信的精神形成于中国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斗争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所积蓄的文化力量是铸就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党的性质宗旨。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书写的红色篇章,是支撑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鼓舞革命先烈为革命甘于奉献、不怕牺牲,激励革命后人坚定信念、报效祖国。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既体现党的奋斗历程,又具有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财富,在今天依然焕发着活力与光彩,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基础,有力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革命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相融合,并不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在新时代,要发挥革命文化思想淬炼作用,就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化全党全国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致“日用而不觉”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力挖掘和弘扬革命文化、充分传承革命文化基因,为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文化自信的价值彰显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呼应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主题,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探索过程中,推动形成的集合科学性、理论性、指导性的先进文化,丰富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底蕴。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也熔铸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彰显了文化自信的高度时代价值。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者 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婉欣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