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一个多样化的历史变迁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特定的国情,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化的探索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且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步性。部分学者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最初表现形式。西方社会首先实现了现代化,且获得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和文化特质。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但萨缪尔·亨廷顿则认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螺旋前进的历史变迁过程,与之相匹配的是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即文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化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扩张使得人类有能力来控制和营造环境。现代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第一阶段,以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为标志的第二阶段和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每个阶段的现代化都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和文化表现形式。具体而言,现代化的主要社会表现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另外,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文化与传统社会有质的差异。
基于文献研究发现,历经“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新时代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直接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具有其特殊性,即其发展路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带有典型的中国特点。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鉴于西方现代化一度出现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分化,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制度性安排,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但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给改革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避免急功近利的背后出现更多的社会外溢效应。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主义过度膨胀是以往一些国家现代化的重大弊端,即单一的物质欲望掩盖丰富的人性。为避免出现社会学家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我们赋予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双重”目标,即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不仅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还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这是由我国制度和中华文明的特质共同决定的。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并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登上了世界舞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具有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价值。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