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理论• 学习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张香君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7-27 10:24:19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提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能力,是当前能力作风建设的基础一环。

一、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形象地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改革开放初期,调查研究成为我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路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是我党长期坚持的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科学方法。市委八届三次会议明确提出:“优化作风,增强干事责任感。要拉高工作标杆,推动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目标的大突破。”优化作风从调查研究开始。需要我们下好调查研究“先手棋”,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当好人民的“小学生”,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

调查研究是提高工作本领的有效途径。1939年,毛泽东讲到“本领恐慌”问题,彰显了第一代领导人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本领恐慌”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对当今党的领导干部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努力增强本领。

本领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阅读经典著作,形成解决、观察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的动态,弄清楚问题症结之所在,了解不同地方的群众所创造的不同的先进经验,切实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工作本领、领导本领。

三、学会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要学会调查研究,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上来,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真心实意地察民意、摸实情,及时把党的政策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上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调查研究选取的案例要典型。不典型没有代表性,尽管也是问题,但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所以,调查研究选取案例要做到“点”“面”兼顾。我们党历来重视这一点。毛泽东早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著名篇目,都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这一系列对农村农民生活生产、农村阶级状况的调查,为我们党在革命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条中国特色正确革命道路等,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是经典的,他曾把典型调查生动地比做“解剖麻雀”。

三是调查研究要经常化。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次两次的调查很难弄清楚问题,需要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关注,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问题、找到规律、解决问题。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以偏概全,不可能达到调查研究的预期目的,也产生不了良好的效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有体会也非常重视。他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骑自行车下乡,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庄。虽然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与老百姓培养深厚感情,才能使想出来的点子、制定的举措方案有效可行。

四是要力戒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调查研究的大敌。虽然现在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意识增强了,但还是有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调研而调研,下去调研,不设问题,不带感情,只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花拳绣腿,如此“走过场”的调查研究,不仅违背了调查研究的初衷,还容易助长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有损党和政府形象。所以,我们要敢于向形式主义说“不”,做到真听、真看、真调研。

调查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在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切实优化作风,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一种决策程序、一种工作习惯、一种实干氛围,让“身入”基层、“心至”群众成为工作常态。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