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家风。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好的家风一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沉淀,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家庭成员的心灵。我们常说,家风正则后代正,家风正则源头正,家风正则国家正,所以,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家风。
廉洁家风到底是一本什么“经”?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父母和长辈所倡导的并且能够通过他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形成的一个家庭风气和道德氛围。它体现在为学、为人、自处、持家和为官等各个方面。何为廉洁?“廉”就是不贪,“洁”就是没有污垢。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对家庭而言,如果不兴廉洁家风,贪腐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家庭和谐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殃及社会。
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家风就具备了廉洁等诸多美德。他曾在给皇帝上的《自表后主》里讲:自己在先帝朝做了20多年的官,其间,治官时不营私家,一心一意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没有太多的家产,在成都只有薄田15亩、桑树800株,但足以家族之用,所以拜请陛下在他去世以后,不要给他的家人后代赐予太多的财富。按照诸葛亮的功绩,向国家提一点要求易如反掌,但是他没有。临终之前,他又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短短86个字的《诫子书》。在《诫子书》中,他告诉儿子修身、读书、勤俭、励志、淡泊自守、宁静自处才是最重要的。纵有再多的财富,也可能会像《大学》讲的那样:“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诸葛亮送给孩子的不是财富,而是做人的品格。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家训影响了后代子孙,1800年来,他的后人为官为政者没有一个贪官,所以做官先做人,做事先做人。
我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更是让人普受教育。许多家庭,虽然没有专门的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
为什么要念好廉洁家风这本“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风好不好,家教严不严,关乎个人、家庭、后代子孙,关乎社风、民风,甚至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前途和命运。回溯过去,那些传承久远,长盛不衰的世家大族都是良好的家风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北宋包公的《包拯家训》,只有37个字,距今差不多1000年了,包家儿孙,一直恪守宗训,居官清廉正直,获得了世人的好评。什么力量?家风润物无声,恩泽后人。
回顾百年党史,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好家规家训家风。毛泽东送子女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经受锻炼,教育自己的后人不要有特权思想,要有平民意识。周恩来一生两袖清风,定下十条家规,告诉家人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自己和总理的关系,不要滥用权力。李先念主管经济工作,但是他的家风有一条是“不允许孩子经商,谁经商就打断谁的腿……”这些家教、家规、家风,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是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
好家风要有好作风,要立严家规。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很多案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比如,刘铁男的“育儿经”是“做人要学会走捷径”,他所谓的“捷径”,就是权钱交易,家风失范,最终使这对父子一同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这些正反案例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我们该如何念好廉洁家风这本“经”?“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绝不是私事小事,更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树好榜样。
一要树立好学之风。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品行和做人教育。古人讲“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把立德放在立功立言的前面,不管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党员干部教育,概莫能外。二要树立仁爱之风。要与人为善,善待家人,和睦乡邻,倡行乐善好施公益慈善事业,弘扬正能量。三要树立勤俭之风。要发扬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于对奢靡铺张、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说“不”,“量身所入,度其所出”。四要树立清廉之风。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根本遵循,恪守《准则》《条例》,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清正齐家,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永葆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