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乡村振兴不振兴,乡风好不好是重要标尺;乡风文明程度如何,直接关系乡村振兴进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育文明家风
家庭是乡村的基本单位,家风是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与乡风文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家风好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风正。培育文明家风,首先要摆正夫妇关系。夫妇和睦是家庭和睦的根基。其次要弘扬孝道文化,使老有所养。百善孝为先。把家庭孝德作为乡风文明考核的重要指标和重要抓手,开展评选好儿子、好媳妇、文明家庭等活动,树立敬老爱老的孝德模范,营造孝德氛围,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乡风。再次要注重子女的家庭教育,使子有所教。家庭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文明家风教育子女从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弘扬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乡村的本土文化,是教化乡邻、涵育乡风文明、建设和谐幸福乡村的重要精神力量。传统社会,乡贤对维系地方文化风俗教化发挥了积极作用。19世纪末,河北省定县翟城村的米迪刚父子作为当地的乡贤,在家乡兴办现代学校和女子私塾,推广新式教育,制定乡规民约,极大改善了当地的治安和乡风,使翟城村成为乡风文明建设初期的模范样板,为近代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根基。
现代社会乡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即本土乡贤,生长于农村,扎根本土,耕耘奉献,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也称“外出型乡贤”,在外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比如河南辉县张村乡的裴春亮,一个人出资三千万无偿为村民建造新居,不仅让村民“口袋”富,还要“脑袋”富,现在的裴寨村已成为有名的全国文明村镇,不仅村容村貌美,更主要的是文明乡风美。有了文明乡风内在美的支撑,外在美才能更加持久,更有魅力。
三、培育新型农民
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农民,困难也在农民。农民素质因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参差不齐,高低不同,直接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加强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重要且必备的途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运动。他们认为,乡村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农民的思想,解决农民思想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为解决乡村“愚穷弱私”的问题,晏阳初主张用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梁漱溟则强调,建设乡村不仅仅是建设农村的政治经济,而是要从中国农村文化上进行建设,他主张创造新文化,拯救旧农村。他们的这些做法对今天的乡风文明建设依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投入到农村文化领域的经费不少,但是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所拥有的经费要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除此之外,虽然几乎每个乡村都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室或者农家书等,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在一些地方,未能发挥其真正的实效。以农家书屋为例,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留守儿童而言,农家书屋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图书资源,让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养,那么首先在图书选购上要针对儿童阅读特点,注重可持续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加大采购力度。其次提供更加科学的服务,定期邀请一些志愿者做客农家书屋,对留守儿童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引导他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再次在借阅时间上要选择儿童合适的时间,适当延长节假日和寒暑假的开放时间。最后,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周末读书会、读书手抄报、优秀读者评选等形式,激发和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逐步提升他们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做到乡风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