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作为“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小山村里,引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并孕育形成了宝贵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性转折进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凝结了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块瑰宝。西柏坡精神思想内涵丰富,在历史转折的特殊时期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
西柏坡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两个务必”,当然还有“赶考”的清醒状态。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西柏坡中央大院里,有4间不起眼的小平房,总面积只有35平方米,是解放军总部兼军委作战室,20个人,一部电话,一张1∶500000的军事地图。正是在这里,也正是这样的条件,导演出三大战役的千古绝唱。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所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我们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兵,就靠天天发电报就能指挥部队打胜仗。事实上,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从西柏坡发往前线的电报有400多封,毛主席亲自起草了199份,辽沈战役期间,他起草了77份电报,在平津战役期间,共起草89份电报,当时被戏称为“电报谈兵”。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依靠群众”的精神。1947年5月3日,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1947年7月到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100多位代表,历时两个月来讨论土地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央批准后正式颁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彻底的土地法,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他们热烈拥护,踊跃参军、支前,正如陈毅元帅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880万余人次、大小车辆141万余辆、担架36万余付、牲畜260多余头、粮食4.25亿公斤。当时解放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支前民谣》: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西柏坡时期,党和人民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正是因为秉承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幸福的立场和宗旨,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有力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精神。推翻旧中国,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路中国共产党早就找到了,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中国向何处去,则是建设新世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要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的创作者曹火星就是平山人。有了共产党,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就有了希望,中国共产党要改变旧中国,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会议用8天时间确立了“建国大业”,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奏响了新中国成立的序曲。
“两个务必”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四种情绪郑重地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向全党敲响了警钟。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去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讲,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郑重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正所谓“事业无止境,‘赶考’无穷期,奋斗正当时”。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而光辉灿烂的西柏坡精神则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思想,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时至今日依然影响深远。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自觉将西柏坡精神融入血脉,意气风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