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理论• 学习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准确理解和把握“坚持经济合理”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教授 魏凤娟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7-07 08:50:09   

2021年5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坚持经济合理,统筹工程投资和效益。坚持经济合理,要求我们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中,既要讲究经济,又要讲究合理,还要体现为民情怀。

一、经济。所谓经济,主要是指从投入产出比关系上来说是“最优”的。而“最优”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在相等产量(或产值)的方案中比较资源消耗量,以资源消耗量最小的方案为最优;也可以是在等量的资源消耗的方案中比较产品(或产值)量,以产品(或产值)量最高的方案为最优;还可以把产品(或产值)量与资源消耗量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比较,哪个更能满足广大人民利益、更利于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或哪个给广大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最少即为“最优”。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中,讲究经济,做到“最优”,即是在将南方比较丰裕的水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北方时,花费最少的资金、消耗最少的材料、占用最少的农用耕地、使用最少的人力等,即在取得最佳效益时,做到了最少的消耗。

二、合理。所谓“合理”是指合“天理”、合“地理”、合“人理”。古人作战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即作战讲究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地理环境利于己、人心所向受拥戴。现在此处讲的实施调水工程要合“天理”,指的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勘探设计路线更多依靠天然走势,尽量少改变原有情势,不与天相悖,做到改造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合“地理”,指的是凿山开渠顺势而为,既符合水流境况,又符合当地风土人情、不违背常理; 合“人理”,指的是符合老百姓的寄托和希望,开山挖渠,南水北送,既解决北方人缺水境况,了却北方人缺水用水之急,又尽可能少占用农用耕地、少拆迁农村居民,既节省工程造价,又减少南水北调工程沿途居民的搬迁劳顿之苦。总之,可以把合理理解为破坏自然环境最少、开凿山脉最少、占用耕地最少、搬迁老百姓最少等等。

三、为民。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解决了南方水量过分丰裕可能造成水涝的险情,又避免了北方水缺少成旱或荒形成的可能,使干枯缺水的北方人民再不用过惜水如油的紧巴日子,总可以放心大胆地用水洗衣做饭。南水北调工程深得民心,颇获民意!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