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4日召开的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着重强调,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节水优先,是基于中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以及水资源利用浪费的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节水的重要性。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提出,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号召,明确“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的目标要求。去年,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这次座谈会上,又进一步强调“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节水优先,有着深刻含义,是深远的考量。国家从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擘画治水工作,为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指明了新方向。
治水立足“节水优先”。治水工作要分清主次,强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要把节水放到优先位置,杜绝一边加大治水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的现象出现。提高水资源效率,需要技术、管理、规划“齐头并进”,科学共治,高效善治。这其中,技术是手段,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技术的有力支撑。推广节水农业;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循环用水,逐步淘汰高耗水落后产业;预防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管理是核心,必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监督问责;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决避免敞口用水、过度调水,绝不允许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科学制定用水定额,评估节水潜力,摸清刚性需求,在流域用水全过程中严格用水定额、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抓好重要领域、重点地区深度节水控水;宣传节水观念,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让节水成为一种基本用水习惯和基本生活生产方式,持续做好节水工作,推动用水方式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规划是引领,做好水资源专项规划、水功能区划、流域综合规划、产业规划、重大水利工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并做好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统筹做好重大引水调水工程的前期论证,持续深入推进节水各项工作。立足节水优先,才能加强水资源的精准调度,要统筹考虑江淮黄海四大江河、东中西三条线路以及生产、生活、生态三个领域的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配置外调水、地表水、再生水等多种水资源。通过用水总量控制,倒逼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节水型绿色型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制约。我们只有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长远,统揽全局,坚持把节水作为根本出路,把调过去的水用在刀刃上,开发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才能更好适应我国水资源禀赋,有力提升工程综合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