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理想信念蕴涵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指明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道路与方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革命道路是极端艰难困苦、曲折复杂的,但革命的正义性和人民性决定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正是靠着始终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才走出困境、开创新局。也正是靠着始终闪耀着火热光芒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正如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在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动情的说:“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革命越是艰难,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则愈加彰显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张闻天在1938年4月12日发表的《论青年的修养》一文中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时说:“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的表现出了它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 。” 长征就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
2.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人们常常提及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从1934年秋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各路红军总行程达 6.5万余里。长征中红军先后跨越了赣江、湘江、乌江、大渡河、金沙江等激流汹涌的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有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自然界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漫漫长征,万水千山,千难万险,危机重重。红军将士既身处国民党数十倍于己的兵力的围追堵截,又要经受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既面临正确与错误路线的斗争,又面临团结与分裂的斗争。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战天斗地的革命气概 。
3、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路上无论条件如何艰苦,部队中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红军将士始终表现出无私无畏、饮苦如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革命乐观主义源于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源于把个人命运融入革命事业大局之中的清醒自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将士们从不灰心丧气、悲观动摇,而是藐视困难,坚信必胜。朱德在长征途中的豁达乐观闻名全军。身为红军总司令,虽肩负繁重的工作,但只要稍有空闲,他便积极组织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草地行军中,因无法找到柴禾生火做饭,部队只能用牛粪作燃料。由于牛粪不易点燃,朱德竟将“烧牛粪”也列为体育比赛的内容。1935年夏,军委干部团的学员们在登上打鼓山顶后,已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但面对茫茫云海和皑皑白雪,大家兴致盎然。队长萧劲光突发奇想,提议在雪山上吃冰激凌,大家纷纷表示赞成。指挥科科长周士第举起杯子说:“我这杯冰激凌,比南京冠生园的还美!”陈赓则说:“喂!我的更美,是安乐园的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碗我一杯地拿雪对饮。在草地行军的艰难岁月里,每当夜晚来临,战士们总要在宿营地点篝火,驱赶寒冷。围着篝火有的唱歌,有的讲故事,有的吟诵自己编的顺口溜:“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的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在荒凉的雪山、草地上,红军将士那种奇思异想、妙趣横生的生活情景,生动地反映了他们虽身处困境但依然乐观的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80多年过去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都涌动着长征精神的红色基因。每逢重大关头,每当艰难险阻,人们总会回望当年从长征中汲取力量。长征精神已经像长城、长江、黄河一样,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品格的象征。中共濮阳市委党校 王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