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是光耀中国史册的革命圣地。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991年,时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朱穆之同志题词“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成为西柏坡最具标志性的宣传语。这不仅是指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建立了新中国,更是指我们党在西柏坡就规划了新中国的蓝图。
党中央移驻西柏坡的主要原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就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但后来为什么迁移到西柏坡呢?
一是为了战略转移。1947年3月,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25万人重兵向延安进犯。而当时我军守卫延安的不到3万人,敌强我弱,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3月18日晚,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二是地理位置优越。西柏坡东临华北平原,西依太行山,三面环山,一面面水,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非常优越,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另外,平山县境内河流众多,滹沱河北岸的西柏坡一带滩地肥美、稻麦两熟,物产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三是群众基础好。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建党早,是著名的抗日模范县。晋察冀党政军首脑机关八年抗战期间,就有三年半的时间长期战斗生活在平山,平山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最坚强、最活跃的革命根据地,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模范集体。其中享誉全国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就是平山县下盘松村人,她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六年担任村里的妇救会主任,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和护理八路军伤员。在1944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聂荣臻亲自把一面绣有“子弟兵的母亲”的大红锦旗授予了她。
二、党中央移驻西柏坡的时间
为了实现战略转移,1947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将中央机构进行了合理分工: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央的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会(中央工委),到晋西北及其它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在临县三交镇又成立了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到山西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1947年5月3号,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中央工委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朱校董。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主要办好三项工作:一是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二是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三是组建华北财经办事处。
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也就意味着党中央、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进驻西柏坡。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这样,如果从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开始算起,党中央在西柏坡一共呆了692天,如果从毛主席到达西柏坡开始算起,党中央在西柏坡一共呆了301天。
三、党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一)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之后,于1947年7月17日,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来自各解放区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作了报告。
会议开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经过充分讨论,1947年9月13日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彻底的土地法,1947年10月10日党中央在陕北神泉堡正式向全国颁布实施。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千百年来他们拥有土地的梦想,成为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踊跃参军、支前,所以陈毅元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也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二)指挥了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决定国共两党的命运,也是决定整个中国命运的一场大决战。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历时4个月19天,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消灭了长江以北国民党的军事主力。其间,从西柏坡发往前线的电报有400多封,毛主席亲自起草了199份电报,当时被戏称为“电报谈兵”。周总理幽默诙谐地说:“我们这个指挥所,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兵,就靠天天发电报就能指挥部队打胜仗。”
在大决战前夕,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确立新的战略任务和方针,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这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会上,我们党专门就加强“集中统一和组织纪律”作了规定。明确提出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会后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
通过加强集中统一和组织纪律,我们党克服了无组织状态、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使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行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我们人民军队能够打胜仗的前提条件。这次会议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
经过充分准备,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胜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计64人。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会上,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这四种情绪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最后一天,根据主席的提议,做出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2013年7月,习近平在西柏坡调研时,曾在“六条规定”的展板前久久驻足,并一一对照。他指出:这里是党立规矩的地方。
这场“伙房里的盛会”,用八天时间确立了“建国大业”。1949年3月13日,七届二中全会胜利闭幕。十天后,中共中央就要前往北平,承担“建国大业”,新中国将从西柏坡向我们走来。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关于“进京赶考”的对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进一步彰显了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不骄不躁的精神和心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