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六个“新”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就是目标之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在完成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预判与愿景,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到二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是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节点。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社会的素质”。文化建设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文化建设的水平。《建议》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不仅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功能,也指明了文化强国的文明水准和社会基础,这也就决定了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升、达到新高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无论是国际话语权的获得,还是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同,都和价值观息息相关。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因此,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落实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二三五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全面现代化,既要实现物质文明的发展,又要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因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不仅要看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更要看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思想、道德、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管子·牧民》所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对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最朴素的描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有与之对应的现代文明,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才能逐步实现,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才能更加广泛深入。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要求。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凸显。当前,人民需要的内涵已经大大扩展了,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无论是政治上对民主法治的呼唤,还是社会上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无论是对安全稳定、绿色低碳的居住环境的憧憬,还是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环境的渴望,都揭示了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因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