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穷根,千钧重担扛在肩;抗病魔,一心为公富乡亲;谋创新,树立乡村振兴的典范。”这是《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组对范振喜的礼赞,更是他扎根冀北山区40载的真实写照。作为获此殊荣的村党委书记,在与血癌抗争的32载光阴里,他以钢铁般意志将负债8万元的“特困村”周台子村,打造成累计投资数亿元建设新村的乡村振兴典范。他的故事,既是个人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史,更是一曲关于信仰、担当与“人民至上”的时代壮歌。
范振喜的“铁人”特质,在于他打破了“苦难必然限制作为”的桎梏。当血癌诊断书与村庄发展蓝图同时摆在面前,他选择以“白天奔波工作、晚上卧床输液”的极限状态拼搏,将医生预判的生存期限,一步步改写为人生的奋斗高度。这份向死而生的勇气,源于他对党员身份最纯粹的认知:“老百姓是真心对我,我也真心对老百姓。”朴素话语的背后,是对党群“血肉联系”的躬身践行——他将村庄的命运内化为生命的重量,于是每一次与病魔的拉锯,都成为托举集体前行的支点。
更深刻的启示,藏在他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智慧里。面对资源匮乏的山区,他敢于触碰最尖锐的利益矛盾:坚决收回亲二哥承包的铁矿并划归集体,以“断亲”的决绝守住了公义底线。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抉择,恰恰彰显了“公权必须为公”的纯粹底色。而在发展路径上,他拒绝竭泽而渔的短视,早期通过修路架桥、兴办工厂为村集体经济积累“第一桶金”,到党的十八大后,又紧跟时代脉搏,转型发展绿色农业与农旅研学产业。当“7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老年公寓”“全村群众实现各有所居”从愿景变为现实,我们清晰地看到:共同富裕从不是抽象的蓝图,而是对每个个体生存尊严的具象守护。
范振喜的实践,本质上是对乡村灵魂的重构。他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绝非楼宇、道路的简单物理堆砌,而是以党组织为引擎,重新凝聚村民的信念与尊严。当曾经散落的个体,凝聚成“共同富裕”事业的共同体,原本贫瘠的荒山瘠土,便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这种以“人”为核心的振兴,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乡土,成为中国共产党扎根基层的生动隐喻——一名党员就是一簇火种,在燃烧自我的过程中,点亮千万人活下去的希望。
重读范振喜的故事,更能读懂“感动中国”的深层含义:真正的感动,从不是对悲情的廉价慰藉,而是对精神高度的由衷仰望。他以病躯为火炬,照亮了一名共产党人如何用生命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更以周台子村的蜕变,揭示了乡村振兴最根本的密码——唯有将民心置于利益之上、将责任刻进生命之中,才能在困厄里开掘希望,在有限中创造永恒。这个精神坐标,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愈发璀璨,也呼唤更多躬身大地、负重前行的“脊梁”,续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