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市各类学雷锋活动蓬勃开展,街头巷尾、社区学校、车站列车等处处涌动着志愿服务的热潮,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在即将结束的“学雷锋月”里,这座城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而且实践证明,濮阳学雷锋活动正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走出活动“三月来,四月走”的怪圈。
雷锋精神历经数十年依然熠熠生辉。在新时代,它不仅是道德标杆,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清丰县固城镇,由老党员组成的“幸福来敲门”服务队每月定期走访独居老人。在华龙区任丘路街道康乐社区,有一支由21名老同志组成的“举手之劳”志愿服务队,常年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雷锋精神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善行中。同时,这也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好人效应”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雷锋精神便获得了自我生长的土壤。“濮阳好人榜”覆盖市、县、乡三级,构成了城市文明的“信用体系”。正如“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宋丽萍20余年坚持投身于公益事业所展现的,当善行成为可积累、可流转、可增值的社会资本,奉献就不再是单方面的消耗。
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需要超越现有的思维定式。范县推行的文明实践积分制,将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创新结合;华龙区打造的“15分钟服务圈”,使道德实践嵌入城市肌理。这些制度创新印证着: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从道德倡导转向文明养成,从临时善举转为常态机制。就像濮水河畔新栽的雷锋林,每棵树上悬挂的认养铭牌都记录着持续性的守护承诺。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回望,雷锋精神在濮阳的传承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轨迹:从“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车”的朴素情怀,到“人人都是文明触角”的共建共享;从零散的爱心行动,到系统化的道德生态构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正用制度化的信用建设,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学雷锋活动不是“一日之事”,更不是“舞台过场”,而是长期使命。当3月的春潮退去,留下的不应是沙滩上的零星贝壳,而应是永不停息的精神长河。正如濮阳街头设置的雷锋岗亭,那24小时亮着的红色指示灯,恰似永恒的精神坐标,指引着文明前行的方向。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