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初二了,可个子在班里倒数第一。张女士决定带女儿去看“成长门诊”。一到医院就吓了一大跳,只见就诊处门口候满了长长队伍。采访中,张建萍医生说,女孩子身高1.55m左右,男孩子身高1.68m左右,放到社会中是完全正常的,不主张打生长激素。但是,在“成长门诊”中,主动要求打生长激素的家长很多。
宁波这家医院“成长门诊”的张建萍医生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对于“小个头”,她并非来者不拒,对于不需要治疗的,耐心劝说家长带着孩子回去。这样的好医生,让我们看到的是医德的光芒。
但是,不是所有“成长门诊”里坐诊的医生,都能像张医生那样负责。有些情况是,只要家长同意,孩子愿意,医生就满足他们的要求,帮助“不需要注射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
“成长门诊”是个新生的医疗门诊。随着对于身高的期待越来越高,“成长门诊”火爆起来。公立医院纷纷专门设立“成长门诊”科室,私立医院更是将“成长门诊”作为主要的特色科室向社会进行宣传。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但青少年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矮小症、肥胖症等成为严重危害儿童生长发育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成长门诊”的推出是个好事情,也彰显了医疗服务精细化的延伸。
但是,在具体坐诊的时候,有的医生却将“成长门诊”作为了敛财手段,不需要治疗的也给予治疗。导致了“成长门诊”的野蛮生长。
一些孩子完全可以不治疗,可是一些家长依然想让孩子长得更高,也就出现了生长激素的滥用。激素这类药品是不能胡乱使用的,对于身体的健康来说是有副作用的。这就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理念,正确看待孩子的身高,而不是为了身高,在不需要治疗的时候“拔苗助长”。
鉴于“让孩子长高点”的诉求到了混乱的境地,我们有必要在“成长门诊”这个环节做些事情。卫生主管部门应该约束“成长门诊”的治疗标准,什么样的能给予治疗,什么样的不能给予治疗,需要有具体的说法。确保“成长的烦恼”不至于成为“成长的忧伤”。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