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第30个世界无烟日。无烟日前夕,媒体记者纷纷探访公共场所的控烟进展,例如,新华社也报道了北上广部分公共场所控烟的暗访实录。据报道,一些乘客在上车前抓紧机会多抽两口烟,有的老烟民表示,自己已经有几十年烟龄了,现在最痛苦的就是找个抽烟的地方太难。
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而被动地吸二手烟更让人郁闷,所以在公共场所禁烟、控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对此,即便是烟民,也能够理解。不过禁烟是一句话的事情,戒烟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让一些老烟民戒烟恐怕并不现实。也正因如此,记者探访发现,在全面禁烟的公园等场所,还是有忍不住的烟民偷偷吸烟甚至乱扔烟头。
有盖儿有顶儿的公共场所空气不易流通,除非修建了带有换气系统的密闭吸烟室,否则全面禁烟,这是理所应当的,是为了保障更多人不吸二手烟、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但是在公园等地,正如记者所发现的那样,设立了专门的吸烟区,可能效果会更好。有的动物园就有“吸烟区”,吸烟区大都临近公共卫生间或在湖、河道旁边。有了吸烟区,在非吸烟区就很少能见到抽烟的游客,地上也没有发现乱扔的烟头。
在并非密闭的开放空间,不设立吸烟区的话难免会有忍不住的人在不合适的地方吸烟,干扰到不吸烟的人,而且可能导致消防隐患。反之,吸烟区可以设置在远离人群、需要符合消防安全规范的地点,同时设立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牌,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疏堵结合,引导烟民到吸烟点去,从而保护更多的人免受二手烟的危害。
与此同时,在我们每逢无烟日就关注烟民的时候,也该进行一下“时空拓展”。在时间上,除了无烟日,其他的364天里公共场所的控烟状况也值得关注;在对象上,除了盯着烟民,也该更多地盯盯烟厂。比如说我们一直在呼吁烟盒上的警示图案和国际接轨,也印上烂牙、烂肺,而不是“低焦低害”之类的谎言,但至今这一点仍未做到。
再比如,此前曾有报道说,国内的一些地方竟然建造起了所谓的“烟草博物馆”,而“鲁迅吸烟”之类的照片还被频繁使用,图说则是“鲁迅战斗的日子———与烟相伴”。此前曾有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到烟草博物馆参观后,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竟然从83.1%下降到49.2%。
老烟枪戒烟是个难题,更釜底抽薪的则是不要让青少年再成为烟民。所以,和公园设不设吸烟区的争论相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校周边环境以及未成年人买烟的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这样的目标,需要付出多方面更多的努力;让未成年人远离烟草,值得更多的付出。
总之,不要过度依赖烟草企业所带来的税收利益,把针对烟草企业的手段做足、做够,而不是仅仅盯着烟民在不在公园吸烟,这或许是世界无烟日里更值得思考的话题。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