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校园。会议指出,要把保障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这事关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幸福。会议就此提出了5项机制要求,包括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严打涉及校园和学生安全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等。
近些年来,中小学及幼儿园安全形势逐步好转,但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根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涉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
就全国中小学的学生总数来说,这不是一个大数目,但却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成千上万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心理阴影。校园欺凌的话题,在两会期间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广泛讨论,这次又在国务院会议上特别强调,说明治理校园欺凌十分迫切,全社会包括政府机构治理的决心也很大。
应该说,随着校园欺凌影响的扩大,社会各方面已经开始行动,治理校园欺凌的诸多条件已经具备。例如全国86%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保安员,70%的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建设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再比如,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拟将行政拘留执行年龄可以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这些,说明在机制上和法律上,都对治理校园欺凌做好了准备。这些条件都与几年前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治理校园欺凌,应该水到渠成。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对治理校园欺凌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治理校园欺凌,还面临着诸多难点。最主要的,是某些地方、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比较忽视,许多学生在被欺凌时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些人在欺凌他人的时候,也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就需要中小学校要特别重视尊重他人的品德教育、知法守法的法治教育,这些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细致入微地进行。应该说,这类教育是根治校园欺凌的根本,应该常抓不懈。
另一个难点,则是个别学校、教师对校园欺凌问题不够重视,出现欺凌事件后,错误地认为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甚至在发生严重后果时,还希望大事化小,生怕因此影响学校的声誉。这种有意无意地姑息纵容,实际上是助长校园欺凌者的气焰。建立校长(园长)负责制,让负责人承担起责任,则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
在这一点上,还应该反复强调,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切实负起责任来。在学校中,也要对管理者、教师做好法律普及,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常的行为,什么是非正常的行为,什么是违法的行为。在思想意识中划出界线,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措施。
当然,设立青少年的心理疏导渠道、设立校园欺凌的举报渠道,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需要学校努力,街道、公安等系统也该予以配合。有了这些,校园安全才会有强大的后盾,学生和家长的心才会踏实下来。
治理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国务院会议的议题,引起了中央层面的重视,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没有理由再忽视这一现象。全社会都有紧迫感,一起行动,综合治理,相信这个负面现象最终将走向末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