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介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教授已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月22日中国新闻网)。此报道一经刊发,就引发舆论热议。
围观群众很不淡定,有人翻出几十年的老账,有人纵论世界理论物理发展脉络,围绕着行还是不行,该还是不该,好还是不好,展开了唇枪舌剑。一时间口水四溢,炮火连天。然而,无论是力挺的一方,还是反对的一方,似乎都忘记了,杨老先生已经是一个94岁高龄的老者。他回归国籍的行为,完全没有必要被人为附加太多无关的内容。
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自从上个世纪中国打开国门之后,杨振宁就经常回到国内,为促进国内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许多的贡献。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长期定居,并在国内多所高校巡回做报告,设立奖学金,帮助科研发展。应该说,这时候的杨振宁,基本上全部时间都在中国。实际上,有没有中国国籍,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一样能开展工作,一样能为中国作出贡献。
之所以说杨振宁的行为是个人私事,是因为回归国籍,是他父亲一辈子的愿望。他父亲杨武之,上世纪2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中国早期的数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有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他们盼望着国家强大,民族富有。杨振宁之所以能够长期帮助中国科学发展,也深受父辈的影响。杨武之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多次与杨振宁长谈,要他回国来工作。后来,杨振宁加入美国籍,他说:“这是我父亲一直不肯宽恕我的一件事。”
杨振宁对这场口水仗的回应言简意赅,其中有一大半的话,谈到了自己的父亲。他的想法其实很单纯,当一个94岁高龄的老人选择了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的时候,我们既没有必要去夸大,也没有理由去贬低。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籍更多是一种个人选择,纠结于此,反而显得狭隘。我更愿意相信的是,这是耄耋老人回望过去时,希望对父亲作出的一种宽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