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在广州市一场普通的U11年龄段的比赛中,出现了球员将球踢向自己球门为对方进球的奇景。“小学生踢假球”事件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10日,广州市足协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对相关方进行处罚:主办方广州亿达俱乐部被禁止在广州市足协注册3年,当事球队被禁止参加广州市足球协会比赛。
根据报道描述,当比分变成15比2时,Tikitaka队员中圈开球后甚至直接向自己球门发动攻击。就事件起因而言,原来是某些家长的一时之气,认为另一支夺冠热门队伍广东青苗队编进了不少超龄孩子,特别是与Tikitaka队比赛时出现了场边家长冲突,积下怨恨。然而,为了报复对方竟然唆使孩子向自己的球门踢球,这已经不仅仅是所谓“比赛技巧”问题,而完全是在扭曲孩子们的世界观。
此种恶劣事件之所以发人深省,不仅仅在于一次比赛的范畴,而且直接点燃人们对教育模式的讨论。当前教育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可谓不用心良苦,甚至在一年级就已经有《诚信》教材出现。教育方希望给孩子尽早地播撒诚信的种子,以此抵御社会上流毒已广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其带来的各种短期行为影响。
然而,课堂教育再干净纯洁,相比于家庭环境和家长行为,依然是很薄弱的。这边老师教育孩子要诚信、自律、守法、遵守规矩,那边家长可能就会教孩子如何趋利避害、投机取巧、尽快地达到目标。如果再结合比赛荣誉、证书、奖项,许多家长为了眼前的成功甚至可以不计成本地付出各种代价,只为把孩子推上奖台。当然,也可能是像这次事件那样,即使赢不了,也会让孩子用畸形的方式来“复仇”。
面对社会各种不公平遭遇,我们一方面会谴责制度规则的不严厉,以至于让比赛扭曲。但是许多“受害者”却会用另一种方式加剧对社会的侵害。这样一种补偿心理,在成人的世界比比皆是。类似于这边被贴了罚单,就在另一处没监控的地方去故意多违法。孩子们本来被教育的道理就是知错即改,如今却轻易就被家长扭曲为“将错就错”。
当规则感、秩序感和公平感不复存在的时候,无论成人还是小孩子,追求的就不再是靠自己的真实能力获胜,而是努力钻空子来赢。这种心态弥漫开来,就是一种对法治社会的躲避,对潜规则的追求,乃至以暴制暴的心理养成。上升到国民性来审视看,就是被现代契约精神所不容的劣根性。恶劣的社会报复心理,如果没有被谴责和反省,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路途就真的很漫长了。
法治社会的基础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自律和对正义基本底线的共识。如果踢假球被认为是正义的,推而广之考试作弊也可以被看做是对教育制度的“正当反抗”。足协固然对相关方进行了处罚,但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群体都应该对此事举一反三。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