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张斌对傅园慧说:“每届奥运会上,能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被大家记住的运动员,也就那么一两个人。这届奥运会,你算其中一个。”
能够为其提供佐证的是,傅园慧不仅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国外媒体和网友们,也注意并喜欢上了这个表情丰富的中国姑娘。一向持重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干脆把傅园慧称为“里约奥运最可爱的运动员”。也有西方媒体判断:傅园慧突然名声大噪,似乎标志着中国社会对于体育意义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傅园慧的走红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对于傅园慧究竟为什么这么红,或大家到底为什么如此喜欢傅园慧,至今还没有媒体给出确切的回答。
估计也很难有人能够给出明确且足以说服他人的回答。因为傅园慧的走红,实在是一连串偶然因素聚合而成的一次偶然事件。幸运地出生于“90后”、成长于“00后”,高度开放的中国社会,给了傅园慧快乐成长的自由空间。而父母及教练、队友对她的呵护乃至“纵容”,更让她的个性生长变得格外旺盛和恣肆。或许更重要的是,即如西方媒体所言,由于中国社会对于体育意义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奥运的关注,从对金牌数量的执着,更多地转向运动项目本身,及运动员在运动项目中所感受到的激昂和快乐。恰在此时,一个比其他运动员更阳光、更快乐的傅园慧出现在大家面前,简直没有理由不得到大家的喜爱。
她就这么红了,看似毫无征兆的突如其来,其实是机缘汇聚的水到渠成。
事实上,奥运赛程已经过半,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远远少于往届,加上可以预期的金牌,本届奥运的金牌数、奖牌数,也注定少于往届。但无论传统媒体抑或网上舆论,几乎没有对运动员提出任何责难或攻击,而两个本“该”得金却双双失守的跳水运动员的“领奖台上的求婚”,却在网上收到无数真诚的祝福。对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失去金牌之后收到的绳子和刀子,中国公众对金牌和体育意义的理解,对运动员的宽容和信任,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当然,通过张斌对傅园慧的采访,我们也得以见到这个快乐姑娘的认真的一面,“我更希望能做一个真正的职业运动员,而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就火了,我也并不想当网红”。如此严肃的表态,似乎很难和她那些夸张的表情包相匹配,但这确实是她的心声,也是支撑她取得优异成绩的内在动力。“真正的职业运动员”很可能越来越成为中国运动员的普遍追求和自我定位,并成为支撑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动力。
其实,傅园慧就是一名运动员,她职业运动员的自我定位是明确而精准的。从更大、更广的范围来看,当社会舆论对金牌的期许真的不再那么强烈时,以往围绕金牌战略而存在的一些东西,就可能出现某种松动和改变调整的空间。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