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网评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国外未获批药物流入中国 最大风险是什么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5-04 07:21:16   

据报道,中国一些医药企业正着手与欧美制药公司合作,将后者一些未能进入市场的特效药引入中国,并在中国通过审批。不论价格、质量还是真假问题,药品在中国都是个高度敏感的话题,因此这条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热烈讨论。

其实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指出的,单就台面上的信息本身,这条消息并没有看上去那般“轰动”:报道中所披露的那些获批或待批引进药并非“问题产品”或假药,而要么是药效不及对手的失败者,要么是原产地国临床试验周期漫长、因而迟迟“过不了关”。而中国在这方面相应宽松,结果反倒“后发先至”。此外,一些医药发达国家(如美国),有“必须证明新药优于现有同类药”的规则,因此“亚军药”就会被挡在市场之外,而医药研发和产业相对落后、解决“有无”仍是主要矛盾的中国,就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致力于将这些未能在境外“入市”的药物引入中国的相关企业,其动机当然是出于利润考虑,要么是看中这些药药效略差,但价格却低一大截,存在较大运作空间,要么是看中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和相对短的药物审批周期,不惜放下身段“抢占杆位”。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从现有规则上也并不违规。报道中所援引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格伦·科恩等专家也坦言,这类现象“既不反常、也不违法”。但这件事最大的风险和隐患并不在这里。

那么最大的风险和隐患又在哪里?

首先,这类引进药往往是国内无法独立开发生产、或国产货性价比远不如进口产品的,知识产权掌握在境外公司手中,有些产品本身又处在开发研制周期,正等待原产地国的审批,此时去“抢”,当然有可能“捡到宝”,但同样也有可能“踩地雷”。

其次,尽管国家和市场不同,审批要求、程序等各异。但中国在药物审批方面不论技术、经验、规范,和发达国家都有一定差距。且相对其他国家,中国医药市场自身还存在诸如中西药、药品与保健品等独有的复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让进不了海外市场的“洋药品”进来,很容易让本来的一潭浑水变得更浑。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