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网评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你能强行并线,我不能撞?

作者:叶竹盛  文章来源:濮阳早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3-17 07:40:06   

最近一段“比亚迪唐掀翻强行并线的大众车”视频引起热议。视频里,大众车多次试图变道,比亚迪唐则多次趋前不让并线。最终大众车强行跨越白色实线,斜插比亚迪唐车前,后车撞上前车,导致前车失控撞上护栏后翻得四仰八叉。根据网上披露的一份事故认定书,交警似认定大众车负全责。

随意变道,这是许多司机在路上常见的驾驶恶习,经常惹得后车司机一惊一乍,有时候还会闹出严重事故。此次比亚迪唐掀翻大众车事件,网上舆论两面倒,一面认为大快人心,对随意变道的现象早已深恶痛绝;另一面则较为冷静,认为假如后车故意撞击,那么应由后车负责,且后车出于人道,也不应采取这么极端的手段。但总体上,舆论还是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随后,网上又流传出自称比亚迪唐车主的人在微信群中的聊天记录,称自己在此前已经撞过六辆车,全部是确定对方违规在先可能负全责的情况下,“才会去撞”。聊天记录出现后,一些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如果比亚迪车主的确是故意造成事故的,应当负全责,并可能构成犯罪。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推定,交通事故属于“意外事件”,很少有人会故意造成事故,即使在赔偿损失上不用负责,修车也是耗时耗力且折损车辆价值。因此在交通事故认定中,主观因素并不是考虑的重点,经常是根据现场情况,“推定”哪一方应承担多少责任。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则几乎都认定违规在先的一方应负全责。

这种做法的背后还有更深一层考虑,那就是交通事故处理的效率与公正权衡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人的主观意图是难以推断的,只能通过客观行为来推定。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属于客观行为,可以比较准确判断。但对于后车司机是否故意撞击这样的主观意图,则除了当事人自己承认以外,难以确证。因此,大多数交通事故仅仅根据现场客观事实来认定责任。

对于疑似比亚迪车主的聊天记录,假如的确是本人的真实言论,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剧情会发生逆转呢?如前所述,主观意图难以认定。聊天记录中的提法依然难以认定比亚迪车主属于“故意”撞击,最多只能推论出,比亚迪车主“选择了不刹车”。他的担忧也是合理的,因为担心紧急刹车会导致后车追尾。“不刹车”导致撞向前方突然插入的汽车,和“故意加油”撞击,两种心态并不相同,前者难以用“故意”来形容。因为不刹车并不必然会导致撞车,毕竟当时两车仍处于相对运动中,假如当时大众车车速够快,便有可能及时脱身。

在一些人看来,比亚迪车的行为挺“解气”的。然而,马路之所以是一个高度讲规则的地方,是因为马路上风险比较大,即使比亚迪车主真打算教训一下不守规则的人,那最终也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事故后果。马路罗宾汉看上去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实际上却可能破坏了马路上的安全秩序。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