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待与关切中,2015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于26日“开考”,继“群众投诉”主题后,事关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村级基层组织”被搬上了26日晚的问政现场。
电视问政是问题的曝光台,是民情民愿的传声筒,更是干部态度能力的检阅场。从土地租期十年租期变成五十年,村干部表示对此无能为力;到揪心的乡村路,天晴是灰下雨是泥;再到断了层的城中村改造盲区无人问津……镜头之前,问题之下,舆论之中,种种基层组织乱象不免让人汗颜。
当前,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次第出台,如何落地生根?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怎样让7000多万人真正摆脱贫困?村级基层组织作为国家基层治理的神经末端,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前沿和关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现场的拷问:民众有需求,政府有意愿有能力同时有决心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就是解决不了?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基层执行选择性动机问题,也就是态度;其次是治理,这就涉及到能力提升的问题。
问政现场,无论是“如此村书记”的短片,还是“如此村干部”的视频,很显然,出现问题的村级干部,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已然决定了“无能为力”的结果。“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应当把勤政为民的担当和责任扛在肩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奔头。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能力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化,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村级组织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古人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村干部提升分析和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不仅是一种工作要求,更是一种政治素养。
电视问政问出了态度,也拷问了能力。村级基层组织如何坚强有力?责任看平时在经常,能力看行动在长久。期待基层干部的态度和能力在问政的磁场中得到端正与提升。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