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又一项实名制开始实施了,那就是快递实名制。但记者近日对快递公司、快递员及市民采访后发现,对于快递实名制,目前的情况基本上是走过场大于动真格。大家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快递实名制操作起来难度不小,不仅未必能解决安全问题,还可能引发效率问题。(10月28日《濮阳早报》3版)
快递实名制,起因可能是前段时间广西柳州一快递爆炸事件,让相关部门提高了警惕。的确,快递现在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安全做保障,市民在收快递时次次都要提心吊胆,肯定不行。因此,利用实名制来加强快递安全,初衷值得点赞。
但是,一提到解决问题就想到实名制,思维有些过于简单。就拿快递实名制来说吧,是不是一实名制安全问题就解决了呢?也许,市民在邮寄物品时可以拿身份证,但接收快件的人呢?他们当时要是正好不在场,想托人接收或者先放单位门岗呢?如果非要让本人接收,这得给快递员带来多大的工作量?快递公司的效率又如何得到保障呢?
这些年,实名制让我们感到那样熟悉。买火车票难,铁路部门就想到了车票实名制;手机乱象多,相关部门就想到了手机实名制;网络上鱼龙混杂,相关部门就实施上网实名制。但实施实名制后,问题解决了吗?火车票实名制不仅没有解决买票难,而且现在买票越来越难;手机实名制不仅没有解决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等问题,而且这种情况更严重;微博、微信实名制后,里面的垃圾帖子、骗人帖子、虚假消息照样很多。
这些实名制和快递实名制一样,实施的初衷都是好的,为什么实施后却起不到预想的作用呢?原因很简单,缺乏监管和可操作性。从表面上看,实名制是为了打造一种透明公开的机制,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的乏力,实名制往往成为看起来很美的空中楼阁。因此,实名制虽然有必要,但监管部门不能指望实名制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能因为有了实名制而放松甚至推卸自身的监管职责。
尽管实名制是一件好事,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其真真正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解决很多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实名制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改善,核心在于两点:其一是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但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社会诚信的建设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价值观、制度等多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二是社会法制建设的进步。三十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果,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的不断出现,法制建设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只有法制完善了,监管到位了,实名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