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世界经济潮流,须及时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闭塞已久的岛城,如何拥有“千里眼”?习近平将经济信息中心的筹建,列为全市基础设施八大工程之一,在他的推动下,厦门市经济信息中心很快建成。
厦门经济特区刚扩大到全岛,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中央只给了5000万元,财政捉襟见肘。沈丹说,“习近平同志分管财政,为解决‘钱袋子’问题,他采取了多项举措,许多都具有开创性”。在习近平推动下,厦门率先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率先借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成立外汇调剂中心,率先组建金融同业公会,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
习近平将厦门视为中国的窗口,一个对外开放之门。他带着厦门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硬是凭一股闯劲,蹚出了一条双向辐射的开放发展之路。如今的厦门,已经成为我国国际交通的重要枢纽、国际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科学谋划战略
高瞻远瞩为厦门擘画永续发展蓝图
“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长远考虑,统筹全局,不能只顾眼前,临时应付,那样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动权。”
——1986年7月30日,习近平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专职人员动员和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1986年,一场征文活动——《2000年——我心目中的厦门》在《厦门日报》展开,引发全市性大讨论,众多投稿纷至沓来,抒发对未来的畅想。
这场梦之旅,是习近平领导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后来有十多篇征文中的善计良策被采纳。
时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的李秀记回忆,“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经过5年建设,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以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习近平迅速组织人马,直接牵头,担起重任。他带领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教授、实际工作者组成课题组,深入调研,摸清厦门市情家底,写出几十万字的调查材料。分21个专题研究,不断论证,历时一年半,形成20余万字的战略报告。当时正在旅游局工作的彭一万参与了战略编制,他说:“别的地方都是做五年计划,习近平同志要做十五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还请来不少国内著名专家参与,这种高瞻远瞩让厦门的同志印象深刻。”
这个发展战略,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习近平在其中,深深思考这座城市的永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同志不光谋划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发展、体制改革,探索自由港建设和对台交流合作,同时也对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鼓浪屿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人口规模控制,都进行专章研究作出规划,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作出明确部署,体现出创新的前瞻眼光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强烈意识。”郑金沐说。
在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习近平不断强调,“要尊重城市特色和发展规律”。1987年8月5日,市委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抛出一个问题:厦门的城市特色是什么?
答案,写在发展战略中。它把厦门经济特区放在国家改革开放全局和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审视,明确厦门的战略地位、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厦门城市中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蓝本。
到省里任职后,熟悉厦门、心系厦门的习近平,没有停止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考。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到厦门调研,一针见血点出厦门发展瓶颈——“厦门本岛基本饱和,而岛外发展明显滞后,经济腹地空间小……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厦门建设发展当务之急。”
如何开拓厦门发展的新天地?习近平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动员令,鼓励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并指明了“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
这一战略的实施,开启了厦门气势如虹的加速跨岛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沿着习近平擘画的蓝图,厦门转型发展不断续写新篇章,城市承载功能、综合实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