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西水坡遗址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座谈会在迎宾馆召开 记者 刘循源 摄
濮阳网讯 6月3日,西水坡遗址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座谈会在濮阳迎宾馆举行。会议邀请国内考古界知名专家学者为西水坡遗址下一步的保护利用“把脉问诊”,为打造濮阳“龙文化”金字招牌献计献策,为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争取智力支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省总工会主席、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张大卫,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古迹协会理事长童明康,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主任袁广阔教授,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张慧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贾连敏等应邀参加会议。市领导何雄、赵瑞东、郑大文、余广庆、郭岩松、管永国出席会议。
市长赵瑞东在致辞中说,濮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地,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西水坡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文化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宋、唐、晋、汉、东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层出土的距今6400余年的三组蚌壳龙虎图案遗迹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的龙形象因其是迄今发现时间最早、体积最大、形态最逼真而被考古界称为“中华第一龙”。近期,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对西水坡遗址进行保护利用,建设西水坡遗址公园,并围绕西水坡遗址建设龙文化产业园。希望与会专家能对西水坡遗址的开发利用多提宝贵意见,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会上,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西水坡遗址保护规划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围绕西水坡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建设龙文化园区的文化价值、意义等方面畅所欲言,提出了对西水坡遗址开展保护利用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认为,西水坡遗址公园的建设要突出濮阳龙文化、鼎文化、丘文化的地位,展示濮阳古代环境的变迁,阐释濮阳上古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建议对西水坡遗址进行再挖掘、再研究,在做保护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做到适度、可持续、保护和利用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工作。
张大卫对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西水坡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予以高度肯定,他说,濮阳文化底蕴厚重,西水坡遗址年代久远、内涵丰富、研究价值很高。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对西水坡遗址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考古发掘力度,加强文化考古工作和文献整理工作,把西水坡遗址作为浩大工程的一个序章,深入开展全面的系统研究,弘扬华夏文明,为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撑。
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后,市委书记何雄首先对各位专家就西水坡遗址的保护利用从多角度、多层面发表的精辟见解和宝贵意见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濮阳市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濮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对西水坡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把城墙周边的建筑进行拆除,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项目领导小组和各分管项目人员要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梳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站在战略、系统的角度加强对各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化生态的保护。要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华夏文明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履行好,把濮阳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好,不断提升濮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何雄希望与会专家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常来濮阳走一走、看一看,对濮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从而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真正让文物保护工作惠及广大群众。
会前,与会部分专家先后到戚城历史陈列馆、西水坡遗址进行了实地参观,郭岩松陪同参观。
市领导陪同专家组参观戚城历史陈列馆
市领导陪同专家组参观西水坡遗址
会前,与会部分专家先后到戚城历史陈列馆、西水坡遗址进行了实地参观,郭岩松陪同参观。(记者 管淑颖 通讯员 张文彦)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