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网讯 今年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0.07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居全省第4位。其中,3月份完成增加值62.44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居全省第3位,在豫北6市位居第1位。面对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困境,我市各级领导和工业战线牢牢把握“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主线,着重抓好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招商、精准对接等工作,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开门红”。
精准谋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市委年初高标准召开了全市工业大会,对全年的工业经济发展定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在全市迅速形成了发展工业、支持工业的热潮。市工信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将项目、招商、企业服务等纳入台账管理,将任务逐项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并明确时间节点。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行情好的技术改造项目。在抓好在建项目建设的同时,围绕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20余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据统计,2016年我市共谋划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13个,年内完成投资304.35亿元;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80个,概算投资192亿元。一季度,113个重点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113.85亿元,占年计划投资额的37.41%;80个技术改造项目共完成投资25亿元,占年计划投资额的32%。
精准施策。我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余家,如何确保它们运转良好、提升效益,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我市建立了重点项目周调度制度,每周一市委书记何雄主持召开调度会,雷打不动。会上对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盘点,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并将发现的问题列入督办台账,要求限期解决。继续“三个一”推进机制,每个“131”工程重点培育企业由1名市领导分包、1个责任单位推进。每月上旬,市工信委组织市发改、统计、财政等12家市直单位召开分析例会,分析预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研究解决企业运行中的问题。此外,市工信委领导每人分包1个县区2个重点企业,定期深入一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自身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今年年初,市工信委花费2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摸底排查,发现困难企业100余家。经过给市领导汇报,有关部门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走上了正常的生产轨道。
精准招商。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招商六组按照招商引资的新形势、新要求,立足比较优势,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对其产业布局、投资趋向进行精准分析,盯牢跟紧、抓住不放,大力招引产业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项目和关键项目。一季度,新签约昊华骏化醋酸制乙醇项目、德力西智能电气中部基地项目、中建材新型房屋材料生产项目等30个项目,签约金额226亿元,市外资金到位27.4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42.83%。与此同时,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开展产业招商活动21次,3月份在天津举办的河南濮阳产业合作交流推介会上,共对接洽谈企业85家,我市企业与中海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韩一电机等16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天津中科富图分别与我市5家企业成功签约。4月份,我市还组织机械行业企业赴德国、瑞士、意大利开展了产业合作对接活动。
精准对接。通过抓好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等,全方位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今年年初以来,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和电商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产销对接和交流活动。前4个月,市工信系统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五大产业链产销对接暨电商对接大会、第94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举办首届中国台前汽车零部件博览会,来自全国20余省的1500余家企业、2000余家经销商组团参展采购,我市50余家企业与客户签订购销金额8000多万元;在濮阳县举办首届豫北化工新材料暨光电新产品展览会,邀请25家化工企业、18家光电新产品企业参展,100多家企业洽谈对接。深化银企对接。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服务团作用,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活动,完善政银担企合作机制;发挥助保金贷款和过桥资金作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截至目前,为4家企业发放助保金贷款850万元,为企业节省抵押42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抵押物不足难题;为8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2548万元,节省倒贷成本约100万元。开展“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培育工作,争取年内有3至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深化用工对接。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和用工对接活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市工信委、市人社局等单位组织用工企业面向社会集中招聘,截至目前,有900余名求职者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深化产学研对接。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李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