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今日头条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推进现代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何雄作重要讲话 赵瑞东主持会议 阮金泉徐兰峰郑大文等出席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3-13 06:01:59   

濮阳网讯 3月11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深入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十三五”时期和当前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市委书记何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长赵瑞东主持会议,市领导阮金泉、徐兰峰、郑大文、李刚、余广庆、孙永振等出席会议。

何雄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何雄说,过去一年,全市科技战线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推动了我市科学技术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濮阳发展进程中阔步前进、奋力赶超的五年,也是我市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创新主体、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载体进一步丰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活力日益增强,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专利、成果取得新的突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趋形成。“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保持态势、创新优势、转型升级、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郭庚茂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更加有力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提供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

在深入分析“十三五”和2016年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后,何雄对下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何雄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新精神、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动力转换的根本途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央、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历史新高度,深刻回答了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路线图、着力点。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中央精神,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更加自觉、更加有力地把科技创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何雄强调,要强化问题导向,加快推进现代创新体系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的优先战略,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以科技赢得未来,紧扣发展,集聚资源,人才为先,重点突破,推动新动能加快成长,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一要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具备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围绕推动新一轮赶超发展,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升工业、服务业、农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二要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是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发展壮大创新载体;要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要着力推进开放式创新。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科技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不断加强创新成果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围绕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四要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要求上,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机制、目标利益导向机制和政府服务机制,务求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五要着力发展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要加快科技创新,就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