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策:2016年6月,我市召开全市“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动员会,号召全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助力全市精准扶贫攻坚行动。
一组数字:7个多月来,我市有4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建成439个300平方米以上的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地区12378名群众就业,其中在册贫困户5133户,人均年增收1500~2000元,探索出一条扶贫新路子。
党委政府牵线企业与贫困群众牵手
我市总人口391.9万,范县、台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濮阳县是省级贫困县,涉及74个乡镇457个贫困村,有贫困户63833户、贫困人口201418人,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以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制订,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扶贫大计提供依据。市委书记何雄对“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作高度重视,7次批阅市工商联的调研报告,对落实河南省“千企帮千村”扶贫攻坚行动、我市开展“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作出明确指示。
市政府对全市贫困状况和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与中国移动在线服务公司共同设计开发了一套智慧精准扶贫系统,利用大数据对全市贫困人口的年龄、性别、分布和文化程度等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有83%的贫困人口赋闲在家,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留守妇女和缺乏劳动技能的人员,苦于无就业门路。与此同时,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对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我市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面临用工荒、用工难、开工不足等问题。经过多次组织企业、行业商会召开座谈会,我市找到了企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的最佳契合点,就是鼓励企业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头,既解决贫困户就业难的问题,也缓解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在企业和贫困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企业进农村群众得实惠
2016年6月,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联合召开全市“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动员会,发布“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做促进共同富裕的助推者”倡议书,动员全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行动。
各县区将“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动员会召开后的1个月,台前县就吸引120多家企业参与“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新建精准扶贫就业点53个、改建71个,创造了“台前速度”。市工商联组织各县区工商联和336名民营企业家,分批次对已建成的精准扶贫就业点进行观摩学习,积极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家参与“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
为解除民营企业后顾之忧,市委、市政府推出产业扶持政策,助推扶贫工作―――
打造政策扶持平台。印发《濮阳市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自2016年至2019年,市级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支持“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对直接到乡、村新建精准扶贫就业点的投资主体,每建一处,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建点补助。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按照标准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的奖励。
打造融资平台。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设立市扶贫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多次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助农贷”“助保贷”等信贷新产品。开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有效使用“助保贷”和过桥资金。2016年以来,全市各县区共发放各类扶贫贷款4.36亿元,大大解决了贫困户和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打造党员教育平台。把“智慧党建”和农村信息化工程引进扶贫车间,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助力精准脱贫新途径,在台前县28个精准扶贫就业点车间,建设集“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液晶电视+机顶盒”“智慧党建客户端登录专用手机卡+手机”等多种新模式于一体的远程教育系统,通过远程教育对在就业点务工的群众进行培训。
挣钱持家两不误群众乐开怀
在台前县打渔陈镇晨晨服饰的车间里,有一间安静的小屋。每天放学后,总有一群孩子在这里写作业、玩耍。这个特殊的“托儿所”,是为务工农民量身打造的。“我家里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还有上幼儿园的儿子。一家人除了3亩地,全靠孩子他爸打零工养家。现在村里有了就业点,我每月能挣1000多元。活儿多忙不完,还能把小孩接到车间,真是太好了!”2月23日,提起打工的感受,该镇枣包楼村村民李明凤高兴地说。
“留得住妈,拴得住娃!”这是群众对就业点的形象说法。
在就业点的选址上,我市各县区采取“四个结合”原则,使每个扶贫车间一般覆盖2~3个自然村。一是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优先把“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就业点建在学校、幼儿园附近,让贫困户就业、照顾家庭两不误。二是与主导产业相结合,注重选择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与县主导产业相吻合的项目进入就业点,既增加群众收入,又壮大主导产业实力。三是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就业点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仓库、民宅等资源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有效节约资源。四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把精准扶贫就业点建设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把“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村村头,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难,企业发展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儿童问题,实现了群众挣钱、持家两不误。群众找到了脱贫门路,闲事少了,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意识增强了,村风民风更加淳朴,社会更加和谐。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我市“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的经验。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来濮阳调研时指出,“濮阳市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的做法最接地气、最得民心、最可持续”。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