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开展未成年人“八礼四仪”文明养成教育

作者:  文章来源: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06 14:22:59   

幼儿园小朋友要学会分享玩具;小学生要记住爸爸妈妈生日并表示祝福;初中生要学习排队等候留意1米线;高中生观赏高雅艺术演出时,要着正装……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在全省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出台《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向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全面推行“八礼四仪”,成为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实践载体。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目标

文明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蕴含着抽象的基本道德要求。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能够促进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形式。

江苏省从未放松过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教育,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学思想政治,对学生的考量评价也把“德育”情况列在首位。那么这些课程,这些考量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有没有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明礼仪在孩子们“扎下根”?为了全面客观地摸清全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情况,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江苏省文明办专门成立课题组,开展了一项覆盖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涉及6639名老师、13204位家长和3765名学生的大调查。

调查结果让人喜忧参半,虽然全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基本情况总体良好,但也清晰地呈现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包括文明礼仪教育原则要求多,落实措施少;说教灌输多,实践活动少;零散内容多,系统读物少;低年段表现好,高年段表现弱;在校表现好,在家和社会上表现弱等等。同时,现有的文明礼仪教育更着重对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有时会轻视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教育内容有的比较陈旧,和未成年人思想实际脱节;有时教师和家长身体力行不够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和良好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明礼仪养成教育仍有提升空间,大有可为。

抓住生活细节建立规范

找出了问题所在,剖析了具体原因,江苏省文明办很快理清了工作思路:文明礼仪教育应该作为在未成年人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实践载体。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制定一套既系统全面,又具体细致的文明礼仪规范,这套规范不仅要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阶段性目标要求,而且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切实管用”。

建立这样的规范并不容易,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取经,不断优化规范内容、完善细节,并通过省内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媒体《扬子晚报》连发六个专版,同时开通多个网络新媒体平台,广泛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历经7个多月,融入了“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令人耳目一新的“八礼四仪”规范终于新鲜出炉。与以往的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各类礼仪规范相比,“八礼四仪”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把抽象概念落到了实处,操作性很强,让未成年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所谓“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每一礼的要求都区分了四个年龄阶段:3-6岁(幼儿园阶段),7-12岁(小学阶段),13-15岁(初中阶段),16-18岁(高中阶段)。在八个礼中,不仅明确了每个礼要达到的各16个字目标要求,而且列出了具体的养成规范,难能可贵的是规范总条数并不多,八个礼总共才132条,分解到各学龄段,平均仅有5条左右,这些规范都与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仪表之礼,初中生和高中生公共场合着装得体,不穿背心、拖鞋。餐饮之礼,小学生应该懂得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夹菜时不在盘中挑拣;高中生应该做到用餐时先请长辈、客人就座再动筷。言谈之礼中,小学生要做到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人,高中生“不打听不泄露别人隐私,不说使别人感到伤心羞愧的话”。待人之礼中,幼儿园小朋友要学会分享玩具,小学生要“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并表示祝福”。行走之礼中,小学生要知道“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上跑、不下跳,不并排前行,不推挤他人”,高中生要“采取合理方式帮助跌倒路人”“主动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观赏之礼,初中生要学会“观看时取下帽子,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不影响后排观众观看”,高中生“观看体育比赛控制情绪,不出现过激行为”。游览之礼,小学生就应该懂得不触摸文物,在景物上不画写、不划刻,带走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初中就要学习排队等候留意1米线。仪式之礼,幼儿园就应当知道升国旗时,立正站好、目视国旗、不说话;从小学就应学会仪式活动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交流、走动。

所谓“四仪”,主要是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举行入学、成长、青春、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和巩固文明礼仪素养。入学仪式,重点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感知礼仪规范;成长仪式,重点让小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青春仪式,重点让初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成人仪式,重点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南京力学小学书记李琳仔细阅读了这套规范后说,每一礼都区分了年龄段,循序渐进、设置科学。贴近生活实际——比如要求小学生“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人”,这是因为小学年龄段的孩子确实有爱叫绰号的现象。规范制定得越细,可操作性越强,就会有越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整合三方力量全面推广

“八礼四仪”规范出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细致具体的行为规范变成孩子们的自觉认知,继而转化为恒久的文明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全面推广。

立足学校。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在全省普遍推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同时,还从各地选择确定920所学校作为“八礼四仪”教育示范校,先行先试把文明礼仪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南京市将“八礼四仪”作为全市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建立常态机制;淮安市开展“课堂教学习礼仪”行动,试点开设专门课程;镇江市要求示范学校开设文明礼仪课程,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学期安排分别不少于20课时、12课时、8课时和6课时,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如何让”八礼四仪”养成教育更接地气?很多学校也都有着自己的妙招。徐州市鼓楼小学将“八礼四仪”分解成学、玩、养、用,细化为50小项行为习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老师每月一次点评,学校每学期考评;连云港解放路小学将“八礼四仪”融入学校原有的“阳光儿童”评价体系,用阳光儿童“十好”标准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每两周评比一次“阳光儿童”;泰州城东小学人手一本“文明护照”,扉页供学生贴照片、登记班级、姓名、性别等身份信息,内有8页内芯,每页都写上了学生在校内外该遵守的文明礼仪行为,孩子们暗暗较劲谁的“文明护照”上的签章多,很多不文明行为不知不觉得到了纠正。

带入家庭。各级妇联利用各类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开展“文明礼仪进万家”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做好文明礼仪示范。

形式多样的“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发放“告家长书——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引起家长对幼儿文明礼仪的关注,让家长了解自身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常熟市则利用各类家长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你我有责”家庭教育系列讲座,通过“文明有礼家长”评选,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宿迁市试点建立小学生“成长存折”,实现家庭、学校对学生礼仪养成的双向监督。

辐射社会。为了实现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各中小学校让孩子们在走向社会,在力所能及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滋养礼仪情操。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文博场馆、旅游景区等场所,开展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等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做“文明小义工”;走进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困难家庭等,为特殊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做“爱心小天使”。

无锡市依托少儿悦读e站,做足“微”文章,用活微博、微信、微评论、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文明礼仪“微行动”,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常州市前后北岸社区引进159个社会组织共1080名志愿者,面向社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带出校园、走进社会。大丰市做大“行知互动剧场”,自排自演“八礼四仪”短剧在全市巡演,场场爆满。

丰富文化产品润物无声

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主动自我教育,减少单纯的灌输和说教,增加教育中的情感体验,江苏省文明办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

“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绘本”丛书,以“八礼四仪”作为核心内容,分为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及家长6个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简洁优美的文字,向读者揭示蕴含在礼仪知识点背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趣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的巧妙融合;全国首部文明礼仪动画片《加油吧!三二班》,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创作,以未成年人的校园生活点滴为核心,将“八礼四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仅仅有丛书和《加油吧,三二班》这样的重磅产品,许许多多动画片、绘本、文明礼仪故事、公益广告、微电影、情景剧、礼仪指导手册、手机客户端游戏等既有意思、更有意义的文化产品在全省各地争相涌现。常州市制作的3D公益广告动画片《暴宝陶淘向前冲》、无锡市拍摄的50集少儿微电影《礼仪伴成长》、徐州市举办的“八礼四仪”手绘画大赛以及各地自编自创的礼仪操礼仪棋、宿迁市的《我们爱礼仪》系列读物、淮安市天津路小学的“每日礼仪五分钟”、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的“幼儿礼仪故事教学”等纷纷涌现。

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攻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养成”教育的连续性,让礼仪在孩子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建立长效机制就势在必行。

“八礼四仪”全面推开后,文明办、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少工委等相关部门主动参与,明确责任,协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省文明办还从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资金中划拨近3000万元,重点支持全省示范学校先行先试,扶持重大文化产品创作开发。为了增强了工作落实的效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配套办法也相继出台。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表现情况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之一。举办全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示范校千名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依托全国首家教育类专业网站江苏教育新闻网建设“八礼四仪”资源库,为全省中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方便各学校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方面,进行便捷、精准的资料查询、活动策划、课程开发、经验借鉴。

常态化的督查也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一方面是检查,另一方面也是促进。2014年7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带着省主要媒体的记者,对全省各地各学校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情况进行了“百日督查”。在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中,“八礼四仪”教育被作为独立项目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并给予较高评分权重,成为各地创建文明城市的前置条件。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