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当年的重灾区,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里拔地而起……
回首过去10年,在全国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当年的地震灾区实现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力部署下,当地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原则,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医疗服务机构2032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学校、医院设施装备明显改善,抗震标准比当地民用建筑提高1度设防。
党的十八大以来,汶川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2%、11%;四川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2012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
新时代的家园——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守好绿水青山,推动乡村振兴,当地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总书记的勉励给了我们巨大信心!”回忆起和总书记交流的一幕,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老板蒋维明记忆犹新。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间制茶坊,察看传统黑茶制茶工序,体验酥油茶制作流程。
听说店里的窝窝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
“生意越做越好,我希望能以茶叶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蒋维明今年对外推广清单上,又加入了西班牙、摩洛哥等国家。
窝窝茶的香味远扬海外,折射着这片土地散发的新气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震后10年的北川,巍巍大山还是连绵不绝,湍湍急流还是奔涌不息,但北川已告别了“木头、石头、水头”的“三头”经济,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形态。
走进北川通航产业园,泛美航空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山梁上,正在建设中的机场跑道一片繁忙。园区定位为集制造、研发、运营、培训、维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通航全产业链的高端特色园区,已被授予全国首批“航空飞行营地”称号,今后这里还将打造成一个特色通航小镇。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不断打开新局面——
对口援建省市与灾区党委和政府同心合力,对原有分散、落后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转型,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绵竹江苏、上海都江堰等一批新产业合作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拔地而起,一些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取得援受方双赢成效;一些原本闭塞的灾区乡镇,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快开放步伐;旅游业更是成为灾区发展的新亮点,当地群众越来越感受到“美丽乡村”的惬意,“绿色增收”的喜悦。
初夏的川西平原西缘,龙门山脚下,万亩玫瑰盛开。
曾被撕裂的大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玫瑰谷”,并已获批“四川绵竹国家玫瑰公园”。绵竹市的土门、广济、遵道等乡镇已将24800亩耕地进行流转用于推广玫瑰种植,每年带动农民增收约1.35亿元。
万亩玫瑰是绿色发展理念给乡亲们的馈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朗朗上口的话,正生动地书写在这片土地上。
还人间锦绣巴蜀,兴百姓富美家乡——
在汶川,许多乡镇樱桃树成片,掩映着山林与河谷。汶川樱桃已成为知名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年产900万公斤,产值2.7亿元,带动不少当地群众增收;
在青川,老百姓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80%的林地实行了封山育林,木耳、蜂蜜、羊肚菌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行销全国……
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汶川受损林地和山体植被逐步恢复,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水源地保护、废弃物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设施重建全面完成,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得到了再利用。
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庙……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推动着城乡融合共进。随着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的建成投用,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架起了灾区群众致富增收的新桥梁,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