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陈 希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15 21:29:4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要有新提升,党和国家机构要有新形态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意味着新起点新任务,对党和国家机构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处在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一方面,需要立足当前、聚焦今后3年,针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实施“七大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放眼未来、着眼今后20年、30年,前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构建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实施要求,系统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和怎样建设这个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新任务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基本框架,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为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党和国家机构更好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赋予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新的内涵,也对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迫切要求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迫切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适应这个变化。当前,一些领域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不够健全有力,保障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领域党政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领域中央和地方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权责划分不尽合理;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需要增强;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领域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问题仍然存在;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相对滞后,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有待改进。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集中各方面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长期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谋幸福,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决定》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四项原则之一,充分彰显了机构改革的人民立场和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机构绝不是封建地主或资本家用来统治压迫人民的官僚机关,而是为人民服务,并用来保卫人民自己的工具”。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着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机构履职尽责的各方面各环节;必须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必须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必须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回应人民对更优美环境的期盼,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必须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整合精简执法队伍,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必须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更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使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不断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刘循源